2019-10-21
小虎文
「看著小時候的照片,都是悶悶不樂的我在想些什麼呢?總是不笑的我,總是身體不舒服容易嘔吐的我,是什麼讓我失去笑容呢?有些事情要等長大才明白,小時候的我,就感受到活著的壓力。」
閱讀更多
2019-10-09
林芷揚
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名譽教授高明見,是台灣權威神經外科醫師,更是開顱手術的先驅。近幾年,他致力於推動腦中風防治,提醒民眾加強控制三高,並呼籲政府重視心律監測、頸動脈超音波這2項篩檢,以降低中風的發生率、致殘率,減少失能與臥床,樂活人生 下半場 !
閱讀更多
2019-10-03
郭恣安
蔡宗汶(River)與朱璟雯(Amy)在金融業工作近20年,夫妻倆年薪雙雙破百萬,更已拿到退休金門票。但人人稱羨的管理職,卻得日日面對職場折衝,無力感讓他們決定逃脫,4年前創業賣義式冰淇淋,為人生 下半場 開啟新局,也應許人生:「過去為別人決定不開心,現在開不開心自己決定。」
閱讀更多
2019-09-12
郭依瑄
作家江鵝膚色白且透,臉上掛了一副圓圓的細框眼鏡,說話輕柔有禮,走路輕盈像隻貓,這樣的窈窕淑女,卻寫出了《俗女養成記》,甚至被改編為電視劇,由高人氣金馬影后謝盈萱主演,講的就是不再當「淑女」之後的暢快!本來是個普通上班族的江鵝接受專訪時說,出書、拍電視劇是一連串幸運的意外,而這些改變,都是從辭職後開始的。
閱讀更多
2019-09-10
施昇輝
中年後,就算第三人生交不到任何一個新朋友,但老朋友總該有吧?中年人生,最大宗的老朋友,當然非同學莫屬了。大家從小學,甚至幼稚園起,一直到大學或研究所,同學一定多達百人以上,而至交摯友少說也有幾個吧?所以真的要孤苦伶仃過完一生,應該也是少數的。不過,老朋友總是會陸續離開,有時是因為去世,有時是因為想法完全不同,不必勉強再來往了。
閱讀更多
2019-09-03
李雪雯
許多人認為將失能與失智長輩,放在最熟悉的家裡,然後請外籍看護工來照顧,可以讓長者放心。只不過,撇開許多專業醫師及照顧專家所說:沒有經過多少專業訓練的外勞,根本無益於失能或失智者的復健,許多這樣做的子女,有多少是真心在家陪伴長者,並且與他們說話?
閱讀更多
2019-09-03
李雪雯
儘管有人認為,「孝順不可外包」是台灣社會的普世價值,但石藏文信便再三提醒「遠離《家人這種病》」的七大守則之一就是:不要為了家人犧牲自己,不行的事情就明確主張「不行」!石藏文信特別強調,如果要預防照顧者憂鬱症,或防止親子關係因照護而惡化,最佳對策就是「不要一個人獨自擔負照護工作」。
閱讀更多
2019-09-03
李雪雯
記得暢銷書《下流老人》中,作者藤田孝典就歸納了造成「下流老人(也就是「過著中、下階層生活的老人」)」的四大原因,其中一項正是「子女因為工作貧窮,或身為繭居族而依靠父母」。而為了避免子女,把自己辛苦存下來的退休老本給「啃光」,在子女尚未成年之前,父母們就必須「採取一些行動」,才有助於避免這種風險發生。
閱讀更多
2019-09-03
李雪雯
中國人很早就有「養兒防老」的說法。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年輕一代薪資水準連續下滑,非但養兒不能防老,甚至還到了要特別注意「防兒啃老」的地步。
閱讀更多
17/ 24
第 17頁,共 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