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5
金善英
「媽媽」在家庭中,是「絕對」的存在。我們相信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媽媽愛孩子勝過愛自己。然而現實中,並不是所有母親都完美無缺。面對母女關係造成的傷,即便我們覺得:「真的好痛苦!」也有苦難言。韓國資深心理師金善英認為,想要擁有更健康的母女關係,就必須學會當個不聽話的「壞女兒」。學會與媽媽保持適當的距離,不再接收她的負面情緒,努力守護自己,當妳能夠先理解自己的內在問題,放下內心的愧疚感,才能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大人。
閱讀更多
2023-03-04
翁申霖 整理
家庭、手足為了財產問題撕破臉的狀況,在這社會上屢見不鮮。一名女網友表示,自家中父親中風癱瘓後,為了就近照顧搬回娘家,與先生孩子分隔兩地,一年多來的悉心照護,爸爸從全癱進步到能自理。然而,爸爸在近期立遺囑做公證時,卻將所有財產分給兩位哥哥,該網友只拿到一只手錶,讓她徹底心寒,連律師也看不下去。
閱讀更多
2023-02-24
郭美懿
一家人為分產、爭產撕裂親情時有所聞,如何有智慧處理資產,也成為老後必修的學分。主播劉芯彤日前提及,某年爸爸趁著全家聚餐,拿出一張資產分配書,要他們三姊弟看清楚並簽名。爸媽更言明會考核哪個小孩較孝順,未來會多分他一點,雖然始終不知道爸媽戶頭裡到底有多少錢,但劉芯彤覺得長輩可以把這招學起來,「孩子就會乖乖回家。」
閱讀更多
2023-02-22
陳美儒
編按:選填志願總是讓高中生們好糾結,究竟怎麼決定才是最客觀最正確的呢?到底志願該怎麼填?該選校還是選系?對許多人來說,選擇不只攸關未來職涯發展,也包含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父母能尊重孩子的意願,著實不容易,但是當孩子的志向,無法符合父母的期望時,究竟該怎麼辦?作者陳美儒老師於建中任教40年,看遍了各式各樣優秀頂標的青春少男少女,仍然感嘆──青春真的不容易。(原文刊載於2021/8/19,更新時間為2023/2/22)
閱讀更多
2023-02-10
林靜君談心室
子女在母親面前,很容易就回到孩童時期的心理狀態:討愛、討肯定、討關心…,尤其小時候愈匱乏的愈在乎。很殘酷地說,這也形成愈受寵的小孩愈不在乎父母的感受,反而比較不被重視的會一直藉付出、貢獻,成年之後無意識地繼續在討愛。
閱讀更多
2023-02-06
輝姑娘
窮困最大的痛苦,是根本沒有選擇「要」或者「不要」的權利。擺在面前的只有一條路:不要。
閱讀更多
2023-01-16
郭美懿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專精老年醫學、預防醫學,長年診間看盡生死百態,對「老」有更深體悟。他認為,現在應該追求健康老、活躍老,而非倚賴他人協助,轉化傳統對「孝道」的觀念,「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 不孝 !」
閱讀更多
2022-11-18
呂宜芳, 陳偉婷
靜婷與婆婆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因此常需要調適自己,去適應與婆家人的相處,對於靜婷來說,這樣的調適常會讓他感覺到壓力,於是回娘家變成是靜婷期待可以放鬆並照顧自己的時刻,然而卻也因為常常回娘家,引發靜婷婆婆的不滿。「我過去還沒結婚時,在外面工作,通常兩個禮拜就會回家一趟。今年跟老公結婚後,我還是一樣兩個禮拜就會回去,婆婆知道以後就對我說,很少嫁出去的女兒,還這麼常回娘家的。我以前也沒有像你這樣三天兩頭就跑回娘家。」靜婷說著在婆家遇到的困擾。
閱讀更多
2022-11-14
郭美懿
據內政部2022第2季全台房價所得比數據,台灣民眾平均不吃不喝9年多才能買房,房貸負擔率更高達39.62%,等於購屋者有4成收入都拿來繳房貸。房價居高不下,有網友便問若是中老年才買房,是不是乾脆把房子登記在小孩名下?對此,網路一片倒認為「有房才能真防老」,而財稅專家則以松山某知名家族爭產案為例,論述想「老有尊嚴」應該怎麼做。
閱讀更多
5/ 18
第 5頁,共 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