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7
何戎
開車的朋友都知道在駕駛右邊的那個位子是副駕駛座。如果是自家用車,副駕駛座是僅次於駕駛座的最重要座位,所以一般都是留給家裡的女主人(或男主人)。當然,在社交禮儀上,駕駛座的右後方才是 VIP 座位。
閱讀更多
2023-01-06
林靜君談心室
「到底什麼是愛自己?」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聽到這樣的疑問,2023年一開始,就來製作一份「愛自己」的清單。
閱讀更多
2022-12-29
吳明珠
曾寫過《空港》、《ONE NIGHT IN台北》的知名作詞人、也是一手挖掘「信樂團」的李惠群,週三(12/28)中午於便當店買飯,在門外等待時靠著牆柱看報紙,沒多久卻突然倒下,緊急送往國泰醫院,最後宣告搶救不治。音樂人好友許常德臉書哀悼:「又一位老友李惠群老師遠去,當年受你邀請為信樂團一起創作的歌,如今成了回憶你的主題曲,你總是靦腆的笑著,相信此刻也是。」音樂人熊賢儒說「他的猝逝消息,我忍了幾個小時,真的忍不住了~以前,他常常將剛錄好的歌,拿到我辦公室,拿出耳機,我們一人戴一邊,一起湊著頭聽歌,他問我:妳覺得好不好?夠不夠好?李惠群大哥,這輩子做了許多經典歌曲,發掘了好聲音,生命的最後一刻並沒有在病床上,還是在看報紙。不許哭!」------------------------------------------------大家都以為心臟病是發生在年紀大或是很胖的人身上,其實,在我來看,正確一點的說法是愈不關心自己的人,風險愈高。 這幾年來,不只是病人,就連我身邊的朋友們,都發生讓我感到傷心的狀況。我有一個在媒體業工作的記者朋友,我們因為採訪認識,聊得很投緣,漸漸成了 好朋友 。那時候,他的年紀不到四十歲,是個高高帥帥的男生,只是因為工作關係,讓他生活作息很不正常,經常暴飲暴食,重辣重鹹還與煙酒為伴。 每回我們碰面聊天時,我都提醒他要好好地關心自己,尤其身處高壓的工作環境中,更要好好注意心臟。我還記得,他總是自信滿滿,拍著自己的胸口說:「我那麼年輕,還壯得跟一條牛似的,不會有什麼問題!」 其實,我說的關心,真的是要他關心一下自己心臟方面的病變,因為我看到他的指甲幾乎沒有月白,眼晴也時常泛紅,加上他不正常的生活作息,基於朋友關心,也是當醫生的職業病,我總會時不時提醒他。 後來,這個朋友好久沒聯絡,消失好一段日子。本來還以為他可能是工作忙,或者是工作轉換路線,直到有一天,他的同事來採訪我時,我順口問起他的近況,才知道他過世了,原因是心肌梗塞。 聽說他在某天趕著截稿的時候,突然感到胸痛又頭暈,同事要他去醫院,但他仍堅持要趕完稿子再去看醫生,後來,他昏倒了,趴在電腦桌前,不知情的同事以為他只是太累了,趴下來休息一下,也就沒有緊急送醫,等到要催稿子時,去搖動他,才發現叫不醒,人己陷入昏迷,這才緊急叫救護車,只是這一切都太晚了。 我聽到這件事,真的感嘆萬千,明明一直千叮嚀萬交代,要注意心臟,關心自己多一些,偏偏他就仗著自己年輕,有青春的身體,總以為心臟病還輪不到他、總以為我是職業病太重,喜歡嚇唬病人,其實,心肌梗塞真的能夠預防,只要多關心自己呀。(原文刊載於2022/6/22,更新時間為2022/12/29)
閱讀更多
2022-12-13
郭美懿
譚艾珍的女兒歐陽靖2020年和日籍攝影師小菅亮輔(RK)結婚,之後返台生下兒子「新醬」,但受新冠疫情影響,夫妻已2年沒見面。昨(12/12)日歐陽靖在臉書發文,表示RK已抵台簽字離婚,譚艾珍則表示RK一見到她就抱著哭,直說:「對不起媽媽」,但她認為就算女兒女婿分手,仍是永遠的家人,並安慰RK:「我永遠是你的媽媽,只是以後女婿變成兒子!」
閱讀更多
2022-11-25
翁申霖
連2年疫情讓不少新人婚事停擺,近來隨疫情解封,也進入喜宴旺季。但對於收到紅色炸彈的親朋好友來說,紅包要包多少是個煩惱的問題,包少怕禮數不夠、包多又怕傷荷包。過去曾有新娘上網抱怨丈夫15年麻吉只包2600到6600元「金額笑死人」,好友中竟還有一位是2大2小包6600元占新人便宜,遭轟「是想趁辦喜宴賺錢嗎?」另有受邀參加喜宴的網友則PO文發問,稱2個人去參加婚禮包3600元,會很失禮嗎?貼文一出有人覺得太少,有人覺得剛剛好,當中有人點出其實是要看「宴客地點」而定。(原文刊載於2020/12/18, 更新 時間為2022/11/25)
閱讀更多
2022-11-24
李政燮
我和老婆提前去百貨公司買聖誕節禮物。開車前往的途中,老婆心情很好,興致很高昂,不僅嘴角揚起,雙眼也閃爍著光芒。
閱讀更多
2022-11-23
李政燮
「婚後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呢?」幾天前在酒席上,一位後輩如此問我。後輩即將結婚,算是在徵詢前輩的建言,但這個問題一如往常地難以回答。「我也不太清楚,好像沒什麼變耶。」「可是您原本是一個人住,後來才和大嫂住在一起,應該會有些限制之類的吧?」
閱讀更多
2022-10-30
張振榕, 林莘妮
門診時,因應病情需要的時候,我會建議病人照胃鏡,但是對於照胃鏡的恐懼,時常會在病人做與不做的猶豫掙扎之間顯露無遺。「上次做胃鏡好不舒服,以後都不想做了!」、「隔壁陳媽媽說做胃鏡很可怕……」、「除了照胃鏡之外,沒有其他方法了嗎?」(口氣通常很絕望)
閱讀更多
7/ 30
第 7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