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4
高尾美穗
前一陣子,醫師專用的社群媒體發布電子報,裡面有篇澳洲護理師布朗妮・維爾寫的文章。她專門負責安寧緩和醫療,內容使我深受衝擊。安寧緩和醫療接觸的是臨終的人,她列出5項「人在臨死之際後悔的事」。
閱讀更多
2023-09-27
陳亭均
(今周刊1397)疫情之後,服務業需工孔急,高齡化浪潮下,台灣人口結構也逐漸老化。餐飲業巨擘王品集團,已經看到了一群不想閒著、動力十足的長輩,準備為職場注入「新血」。
閱讀更多
2023-09-20
郭美懿
據國衛院研究,台灣中高齡族群憂鬱症盛行率達到16.3%,大約每6位中高齡者即有1位患憂鬱症,歸咎原因除了衰老病痛、親友離世、子女關係疏離等原因,退休後生活沒有重心,也容易使人憂鬱、退化。職場上競爭鑽營、為工作苦惱,甚至失眠、焦慮、恐慌,退休後壓力不復存在,不是一切都該迎刃而解、無憂無病?為什麼退休這道「解憂藥方」,反而成了許多人致鬱的病因?
閱讀更多
2023-08-15
數位內容部
台灣已是高齡社會,隨著年紀增長,心臟瓣膜會增厚鈣化而失去正常開闔功能。但高齡長者常因為害怕手術而延誤就醫,其實現在可經由導管進行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提供高齡者及高風險手術者一個安心的治療選擇。
閱讀更多
2023-08-10
林靜君談心室
一位人妻說,婆婆是雙面人,人前和藹、背地說壞話,對自己和出嫁小姑「雙標」看待。為了揭穿婆婆真面目,她偷偷錄音,果然聽到婆婆滿口嫌棄,氣到想當面對質。她將錄音放給老公聽,卻被罵「宮鬥劇」看太多,覺得自己不被尊重,「我想知道該如何反擊,爭取自己的地位!」
閱讀更多
2023-08-01
楊雅馨
編按:原任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的陳晉興,今(8/1)日升任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56歲的陳晉興是知名肺癌外科醫師,曾醫治前副總統陳建仁,而有「副總統的醫生」之稱,知名主持人陳文茜、台北市長夫人陳佩琪等也都是他的病人。多年來,陳晉興致力推廣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簡稱LDCT),去年7月國民健康署終於將LDCT列入第5癌篩檢,上路僅1年就揪出531個確診肺癌個案,其中8成5都是早期患者,對於四期存活率極低的肺癌患者來說,不啻是爭取到更大的生機與時間。面對已連續19年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首位的肺癌,陳晉興的使命,是早一點找到肺癌初期的病人,出生在彰化王功偏鄉的他,是如何走上這條防治「新國病」之路?《今周刊》曾於2021年專訪陳晉興,暢談自己從醫心路歷程,以下為專訪內容。(原文刊載於2021/1/20,更新時間為2023/8/1)
閱讀更多
2023-07-31
黃明惠 整理
詐騙手法又有新招!有民眾收到假冒台灣自來水公司寄發的手機簡訊,內容指出「若是未盡快繳費今晚12點就會停水」;對此,台水澄清該簡訊為詐騙簡訊,提醒民眾有疑問可撥打水單上服務電話或1910專線,千萬別信以為真。
閱讀更多
2023-07-04
鄭閔聲
編按: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顯示,前列腺(攝護腺)癌在台灣男性癌症中排名第五,死亡率則同樣位居第五位,長期觀察排名更有往前趨勢,近40年來台灣攝護腺癌發生率增加約70倍,死亡率則加約20倍,並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近年不少名人飽受攝護腺癌之苦,包括藝人余天、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衛教專家潘懷宗、以及作家李家同等;而太電前董事長孫道存更在2021年因攝護腺癌惡化離世。攝護腺癌是個進展緩慢的癌症,早期沒有症狀,許多患者在發現攝護腺癌時,常常已經進入晚期,甚至轉移到骨頭、肺臟、肝臟、腎上腺等處,會出現骨頭轉移、內臟轉移的,屬於進展較快速、惡性度較高的高風險攝護腺癌。想要早期發現攝護腺癌,新光醫院董事、亞洲泌尿外科醫學會秘書長邱文祥表示,有一種很好的血液腫瘤標記「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固定抽血檢驗,當PSA異常升高,下一步就是要進行攝護腺切片,因為第一期攝護腺癌的10年存活率可達95%,如果早期發現,就不必擔心會死於攝護腺癌。(原文刊載於2021/3/10,更新時間為2023/7/4)
閱讀更多
2023-06-28
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饒樹文
編按:大腸癌已連續15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之首,依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2020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等同於每31分14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其中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每年有超過6000人死於大腸癌,位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3位。這些年屢見名人不敵大腸癌病逝,除了66歲作詞人李坤城,還有豬哥亮、賀一航、李國修等人,而去年離世的余苑綺得年僅39歲,身後遺下兩名年幼子女,更令人萬分不捨。大腸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初期並無明顯病徵,且大部分的大腸癌患者沒有家族病史,卻與各種慢性疾病息息相關,有非常大比例是因為後天的生活習慣或飲食習慣所引起。由於近9成大腸癌發生於50歲以上民眾,且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為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經實證研究,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早期大腸癌易治癒且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大腸癌存活率則不到2成。由於早期大腸癌無症狀,但可透過定期篩檢提早發現,因此要「腸」治久安就要定期篩檢,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指出,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篩檢,也可以多吃益生菌,有助於抑制大腸內有害細菌,減少致癌物的產生。除此之外,出現哪些症狀時要提高警覺、盡早就醫檢查呢?(原文刊載於2022/8/22,更新時間為2023/6/21)
閱讀更多
2023-06-20
林慧詩
「誰說拉小提琴一定得穿燕尾服?黑手一定要吃喝嫖賭抽?」已經72歲的呂振裕,總是用這句直白的反差破題,讓外界快速認識他這個人。32歲才開始學小提琴,「只要開始就不嫌晚」的態度,呂振裕憑著對古典樂的熱愛,他從巷口到成功登上小巨蛋演奏,甚至引起國際媒體CNN的關注,他究竟有什麼獨特的魅力?讓我們近距離認識這位江湖傳奇。
閱讀更多
5/ 27
第 5頁,共 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