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8
Jens Mama
每段關係,合則來,不合則去,或許,給這段關係留的最後溫柔不是「反擊」,而是「不挽留」。不必去討好不喜歡你的人,不必去巴結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合的人。
閱讀更多
2023-09-08
林靜如, 鍾依庭, 彭志煊
我很感激當時父親的醫生,他建議我們拔管讓父親逐步學習自行呼吸,因為他判斷父親或許因為長期和纖維化的肺共存,所以呼吸指數本來就沒有一般人好,可以讓他試試看在及格邊緣拔管。
閱讀更多
2023-09-07
商沛宇
進入安寧場域工作後,我常思考: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裡,除了打針、吃藥、好好休息以外,有沒有可能再創造一些可能性,讓末期病人的生活不只是過一天、算一天,而是仍能對每一天、對所重視的人事物,保有期待與動力。
閱讀更多
2023-09-06
老楊的貓頭鷹
橘子小姐的家就像是一條「情緒發洩的食物鏈」:爸爸吼全家人,媽媽吼小孩,哥哥吼她。她活得很小心,因為她知道自己的人生沒有人撐腰。後來,她考到了一所很遠的大學,去了一座很遠的城市工作,她的目的很明確:逃離這條「食物鏈」。
閱讀更多
2023-09-01
林靜如, 鍾依庭, 彭志煊
依照臺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中,約每十二人即有一位失智者,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五人即有一位。失智人口比例居高不下,衍生的道德、法律問題,更是層出不窮。
閱讀更多
2023-08-30
商沛宇
「促進社會聯繫」是人們在經歷重大變故後,增進心理調適的重要原則。在面臨壓力時,生理的抗壓機制會促使我們與其他人建立連結,無論是分享、尋求協助和支持或幫助他人,都能增強我們面對壓力的心理韌性,有益於提升身心健康。
閱讀更多
2023-08-25
申紀律
所謂建立良好的關係,並不是刻意去尋找對自己有好處的人,而是去發掘周遭的人對自己有著什麼樣的意義。當我能夠明白他出現在我身邊的意義時,關係中的痛苦和不幸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正向共鳴。擁有能夠找到這種意義的眼光,正是我們應該培養的能力。
閱讀更多
2023-08-25
申紀律
老朋友之間出現爭吵,最大的原因正是因為相處時過於自在。因為對方越是感到自在,就越容易展現在平時不會在他人面前展露的那一面。由於彼此很熟悉,所以說話變得很隨便,或是自以為足夠了解對方而輕易做出判斷,以至於做出過於草率的行為。
閱讀更多
2023-08-22
林暐鈞
「中高齡才不會找不到工作,你看我都還找得到工作!」現今79歲的李益恭自信說道。他退休後再就業,從事104職涯諮詢輔導工作,3年多來已輔導逾800人,也創造自己的輔導專案,闖出一片天。超高齡就業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想傳承經驗,也鼓勵每一位中高齡求職者準備好自己,成為職場高年級新紅人。
閱讀更多
2023-08-18
許峰源
當我們想要去「糾正」別人的價值觀時,某程度是為了滿足我們內心深處的虛榮感、優越感,以為自己高人一等,彷彿在告訴著對方:「你這樣想是錯的,你應該照我的正確方式生活。我想要拯救你脫離苦海。」
閱讀更多
15/ 30
第 15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