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0
照護線上
一名70多歲阿公,長期喘到不行,每次躺下就像肺部溺水一樣,完全沒辦法好好睡覺,半年來只能坐著睡,心電圖檢查發現是心房顫動造成心臟衰竭,在嘉義長庚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潘國利建議下接受心房顫動電燒手術後,阿公終於能夠躺下來好好睡覺,讓阿公覺得鬆了一口氣,總算找回了理想生活,且術後追蹤心臟收縮指數也有明顯進步。
閱讀更多
2021-11-22
照護線上
聽到需要接受手術時,患者難免會感到緊張,擔心手術的過程、擔心醒來的疼痛、擔心術後的恢復、擔心可能的併發症,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理事長郭書麟醫師指出,隨著醫學的進步,醫師的手術技術、工具越來越進步,大家也持續努力,希望能夠透過系統性的介入方式,讓病人術後可以更舒適,可以減少併發症、縮短恢復時間、提高恢復的品質。
閱讀更多
2021-08-12
白雁時尚氣功 / 白雁老師
中年人最普遍的問題就是肩頸僵硬,手臂痠痛,嚴重還有肩周炎,一到下午就明顯感覺肩頸痠痛、手臂沉重、精神不濟,原來是這裡堵住了!
閱讀更多
2021-08-04
照護線上
心臟是全身循環系統的靈魂,像幫浦一樣持續不斷的推動血液。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廖振宇醫師指出,心肌需要充沛的能量才能夠收縮跳動,所以心臟就像引擎一樣本身也有一套油路系統,稱為冠狀動脈,負責供應整個心臟的血液循環。當油路阻塞,也就是冠狀動脈出問題時,便會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由於血液供應無法滿足心肌的需求,可能產生心絞痛、心肌梗塞。
閱讀更多
2021-07-27
張鳳書
編按:2020年6月的生日,是張鳳書最難忘的一次。在與好友相聚的慶生派對上,她接到爸爸罹癌消息,儘管慌張,但在冷靜下來尋求協助並諮詢專家意見後,展現家中大姐的沉穩,與父母、弟妹溝通達成共識,齊心陪伴與照顧爸爸安度治療的日子……期間,有沮喪、有挫折,但這些都打不倒張鳳書,反而激發她滿滿的正能量,學會有智慧地與爸爸溝通相處,這一年爸爸的狀況穩定,而她生活也精采。書裡記下的是屬於張鳳書的故事,希望能給予正在面對處理類似問題的人,些許靈感,陪伴罹病家人一起走過這段艱辛的路程。
閱讀更多
2021-05-25
黃軒/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2021-05-20:70歲染疫婦死在家中。2021-05-21:78歲確診男家中無呼吸送醫不治。2021-05-22:女友上班 男友確診(58歲)猝死家中。台灣,連續3天有多例猝死在家中的COVID-19確診病例,也有居家隔離中卻驟逝的,記者問我:為何確診患者,容易猝死在家中?這些早在去年就發生在國外了!國外媒體給它取個美幻的名稱叫「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也就是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這是我們重症患者會常出現的呼吸衰竭症狀之一。
閱讀更多
2020-11-24
李易紓
20210617編按:以《鳥來伯與十三姨》走紅的76歲資深藝人長青,驚傳辭世。女兒週三(6/16)在臉書發文,說父親下午因心律不整宿疾,引起多種併發症與世長辭。出道近60年,主持《天天開心》長達12年,並演出長壽劇《傻女婿》、《鳥來伯與十三姨》的資深藝人長青,是台灣家喻戶曉的甘草演員,女兒說晚年他生活無虞、但宿疾纏身,已住院一段時間,最終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壽76歲。多半人會認為心律不整,只會影響到心臟,其實其他器官也會跟著受影響,尤其這5種類型可能的影響,要格外注意。
閱讀更多
2020-11-06
張適恆
美國官方在2018年針對3萬多名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做了一個調查,發現美國15歲以上的青少年以及成人,每天至少都可以有4.5小時以上的閒暇時間,平均起來超過5個小時。在這些時間裡,男性花了211分鐘在滑手機,女性則是175分鐘,等於是占據了55%到59%的閒暇時間。相對的,用來運動的時間則只占5.5至6%,相當的低。
閱讀更多
2020-10-20
李易紓
不少人在忙完一天之後,習慣晚睡、愛吃宵夜,讓「3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上身,甚至睡前嗜吃蛋糕,讓夜間血壓保持在較高狀態,加上蛋糕多具有反式脂肪酸及精緻澱粉,會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亦可能導致動脈粥狀硬化,或產生心血管阻塞及血管血栓形成。急性會造成心肌梗塞發作,慢性則是引起慢性缺血性心臟病。醫師表示,如果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兩大病症,一定要立刻送醫。
閱讀更多
4/ 7
第 4頁,共 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