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放射線

顯示第 718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135

焦慮、心悸、脾氣差,卻不是更年期?可能是「甲狀腺亢進」,8大症狀看這裡

tCol 2020-05-06

林芷揚

焦慮、心悸、脾氣差,卻不是更年期?可能是「甲狀腺亢進」,8大症狀看這裡

40歲L小姐因長期拉肚子而就醫,醫師曾安排大腸鏡檢查,結果無異常,因此以口服藥物治療,但症狀並沒有明顯改善。之後,L小姐求助於家醫科醫師,表示她還有容易掉頭髮、失眠等症狀,經醫師安排抽血檢查後發現,原來是罹患甲狀腺亢進。

閱讀更多

李明依、寶媽都罹此癌!研究揭甲狀腺癌5類型:出現6大症狀立即就醫檢查

tCol 2020-04-28

NOW健康

李明依、寶媽都罹此癌!研究揭甲狀腺癌5類型:出現6大症狀立即就醫檢查

日前藝人李明依驚傳罹患甲狀腺癌,已經由手術治療返家休養,日前她在媒體受訪時透露早已知有甲狀腺結節,但不以為意,所幸今年有為自己安排健檢,經過檢查發現結節有異狀,後續接受病理檢查確認為惡性。

閱讀更多

交往17年,卻沒有婚姻關係 他和癌妻在死前結婚:我會守著妳,走過人生最後的日子

tCol 2020-04-09

陳怡安 護理師

交往17年,卻沒有婚姻關係 他和癌妻在死前結婚:我會守著妳,走過人生最後的日子

主治醫師皺著眉頭,看著面前孱弱的身體,小燕神情淡淡地看著醫師說:「能化療就化療,不能做也不用勉強,盡人事聽天命,我已經很累了,可以早點解脫,也好。」「小燕,妳不要這樣想,我請醫師想辦法!」先生快速打斷小燕的話,轉頭向主治醫師求救:「醫師!求求你救救她……。」

閱讀更多

0401更新:新增7例、共329例確診!防堵社區感染,擴大社區採檢條件

tCol 2020-04-01

林芷揚

0401更新:新增7例、共329例確診!防堵社區感染,擴大社區採檢條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7例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

閱讀更多

喉嚨痛、咽喉卡卡有異物感症狀怎麼了,可能是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食道癌...7大疾病

tCol 2020-03-05

好心肝會刊

喉嚨痛、咽喉卡卡有異物感症狀怎麼了,可能是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食道癌...7大疾病

其實喉嚨卡卡的原因很多,也不見得就一定是口腔或喉部問題,包括食道癌、咽喉癌、扁桃腺發炎、聲帶瘜肉、自律神經失調、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等,都可能會讓喉嚨感覺卡卡。由於原因很多,除了求診耳鼻喉科,必要時也可以看腸胃科及身心科。

閱讀更多

以為更年期才亂經,不料竟是子宮內膜癌三期!出現不正常陰道出血、月經期拉長快就醫!

tCol 2020-02-25

盧郁安

以為更年期才亂經,不料竟是子宮內膜癌三期!出現不正常陰道出血、月經期拉長快就醫!

55歲許太太半年前開始出現不正常陰道出血,以為正值更年期月經紊亂,不以為意,但出現不正常陰道出血狀況日益頻繁,在接受子宮內膜切片檢查後確認為惡性。但她竟「鐵齒」聽從友人建議狂買保健食品服用,數月後出血量驟然增加,就醫後確診子宮內膜癌第三期,癌細胞也已經轉移到了淋巴腺。

閱讀更多

血糖飆高、黃疸、食慾不振...胰臟癌發現多是晚期,這些症狀要注意

tCol 2020-02-01

林芷揚

血糖飆高、黃疸、食慾不振...胰臟癌發現多是晚期,這些症狀要注意

令人聞之色變的胰臟癌,名列國內十大癌症死亡率第8位,根據健保署統計,罹患胰臟癌的人數有逐年增加趨勢,106年至107年約成長10%,107年共計6,798名,僅約1成左右屬於早期可手術治療,主要和難以早期發現、惡化速度快有關。

閱讀更多

中年男性頻尿、滴尿很正常?攝護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出現5大徵兆快就醫

tCol 2020-01-31

林芷揚

中年男性頻尿、滴尿很正常?攝護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出現5大徵兆快就醫

66歲的張先生是一名退休高中老師,因排尿不順和夜尿問題到泌尿科就診,發現PSA(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異常,進一步切片檢查確診為攝護腺癌第二期。

閱讀更多

50歲後,特別小心攝護腺癌!醫師:男性愛吃這3食物,罹癌風險直線上升

tCol 2019-12-24

彰基院訊

50歲後,特別小心攝護腺癌!醫師:男性愛吃這3食物,罹癌風險直線上升

65歲的張先生在每年例行體檢報告發現,血液檢驗中攝護腺特殊抗原是8.5ng/ml,體檢醫師建議他去看泌尿科。泌尿科醫師幫他做了一系列的檢查,包含:肛門指診、經肛門超音波掃描、照腹部X光、尿液檢驗,又進一步抽血檢驗,接著,安排攝護腺切片手術。最後,病理醫師報告顯示─攝護腺癌。

閱讀更多

不喝酒、作息正常,為什麼還是得鼻咽癌?40歲後,別把這4大症狀當小事

tCol 2019-12-14

彰基院訊

不喝酒、作息正常,為什麼還是得鼻咽癌?40歲後,別把這4大症狀當小事

編按:鼻咽癌的好發年齡是40~50歲,提醒中年民眾平時應提高警覺!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