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1
小虎文
要先有「肌力」與「體能」,再去發展其他項目才會變好。就算是爬山、跑步、游泳,看似簡單的運動,也需要有相對的肌肉量,退休後才能長期維持興趣,快樂地度過熟齡後的人生。
閱讀更多
2020-05-18
吳錫昌
聰明的國王用肯定、接納、稱讚、憐憫、慈悲的態度去接受情緒,情緒就會漸漸得到安撫,越變越小,最終消失不見。這就是情緒的本質,否定只會火上加油,不接受只會演變出更大的傷害。
閱讀更多
2020-05-18
吳錫昌
我們需要溯源,到底自己有哪些念頭或想法會引起情緒,進而產生衝動行為,例如衝動購物、暴食、上癮、生氣、逃避、悲傷……,雖知不應如此,但還是衝動地做了呢?
閱讀更多
2020-05-11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在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大爆發的這幾個月,大多數的人即使沒有被政府要求在家自主管理,也會對於和好友相聚採取比較節制的態度,臉書上就少了好多與人聚餐或出國旅行的分享。在疫情尚未完全結束的此刻,其實何嘗不是給了大家一個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的機會?
閱讀更多
2020-05-10
小虎文
當知道朋友中有伴侶、父母走了,我會回應他們,讓他有生命力去面對。因為面對至親離開,就像腳踩不到地,那種悲傷是無法想像的,而我有個身份是「藝人」,被大眾關注,我們的感覺會更不一樣,我便用這個身份,去陪伴別人、支持別人。
閱讀更多
2020-05-08
小虎文
在保有自我價值的前提下,我認為女性具有柔軟、協調、包容度這些陰性的特質;女性最高的力量就是「接受性」。包容與柔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看見任何事物都可以有它的價值,再把它發揮出來。
閱讀更多
2020-05-07
李偉文
自從有了孩子後,我和太太沒再去過電影院,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也習慣了在家裡用投影機權充家庭電影院看電影。得知日本紀錄片《積存時間的生活》在台灣上映,總算與太太重溫了幾十年前約會看電影的浪漫情懷。
閱讀更多
2020-05-06
潘月琪
好感度雖有主觀認知及感受,大致來說,我們會對真心讚美我們的人,還有看見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優點的人,產生好感。根據研究,人們也傾向跟「喜歡自己」以及「與自己相似」的人相處。
閱讀更多
2020-05-06
潘月琪
臉部表情也直接影響說話的聲調。請試試看,繃著一張嚴肅的臉,嘴角下垂,然後嘗試講出輕快愉悅的語氣,你會發現幾乎不可能做到。嘴角上揚,臉部有笑容,聲音才會有笑意。
閱讀更多
2020-05-06
謝宜珍
疾病會透過身體來告訴我們:注意這裡!來看看這裡出了什麼問題?身體只是意識的一面鏡子,疾病要我們去看到內在不和諧的地方,當我們知道問題所在,就能修復它、重返健康。
閱讀更多
28/ 30
第 28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