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1
郭美懿整理
「癲癇發作」是在生活中不時遭遇、卻常被忽視的症狀。據統計,人一生中約有10%機率至少會有一次癲癇發作,台灣至少有15至20萬人被確診為癲癇症患者,而好發年紀除了小於20歲的孩童及青少年之外,大於55歲的成年人也是另一種高危險族群,稱為「晚發性癲癇」。
閱讀更多
2025-01-08
楊雅馨
20250212編按:女星大S因流感併發肺炎猝逝,身邊親友備受衝擊,尤其是最親密的S媽、小S與丈夫具俊曄,陸續在社群平台抒發心聲,字裡行間都能感受他們撕心裂肺的痛苦。具俊曄6日在IG發文談到訣別愛妻「我在經歷無法語言形容的悲傷和痛苦,這是超越所想像中的斷腸似的時間來比喻」,小S更是在姊姊宣告不治後哭到幾近 癱軟 。而面臨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哀傷,S媽沉默9天後首度在自己的社群發文,分享歌手陳昇的歌曲《把悲傷留給自己》,並透露「無故的愛上這首歌、早就為我寫好的!」週三(2/12)凌晨2時許她再度發聲,留下11字「心破了一個洞要如何補上?」令人心碎不捨。摯愛離世,任誰都難以輕易走出來,有醫師便提及留下來的家人,可能因巨大深沉的哀傷而發生「心碎症候群」,導致胸悶、胸痛,甚至休克、心臟驟停等類似「心肌梗塞」的症狀。醫師提醒,當生活面臨重大事件,感覺憂鬱、難過,除了自我調適排解壓力,也可以尋求專業的醫療輔助,千萬別輕忽相關症狀,「心碎也會致命」。
閱讀更多
2024-11-01
蔡曉萱 整理
冬天是腦中風好發季節,高齡者一旦中風往往會造成語言、行動能力受損。台北一位72歲蕭姓老翁晨起買菜時突然無法站起,兒子發現有異隨即送醫,診斷為小腦中風。蕭老先生經歷兩度手術,雖撤除氣管內管可自主呼吸,但意識混淆、口齒不清,行動能力也受影響。想不到經過中西醫合療,老先生3天就能清楚說話、1週後能下床站立並扶著床沿走路,從臥床到自己走出醫院、甚至還能爬樓梯,實現親自走回台北4樓住家的奇蹟。
閱讀更多
2024-06-24
郭美懿
飲食對身體的影響是隱形卻長遠的,今天多吃了1塊雞排、多喝了1杯酒,其實我們的器官都知道!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器官是維持健康的根本,所以瞭解各大器官怕什麼、喜歡什麼,才能更細緻的照顧它們,吃出健康身體。
閱讀更多
2024-04-10
郭美懿
台灣長期是洗腎大國,一些慢性病人知道血壓、血糖、高血脂過高會傷害腎臟,以為「蔬食加低蛋白飲食可以避免洗腎」,卻常過度解讀、斷章取義網搜資訊,或是輕信親友建議的養生知識。事實上,嚴苛管控鹽油糖及肉類海鮮的攝取,反而容易造成熱量不足、營養不良,肌少症等,甚至損害腎臟或消化器官。
閱讀更多
2024-03-08
廖心筠
每次到府整理遺物,我們看見的不只是物品,而是一家人共同生活的畫面。說到底,我們整理的不只是物品,而是一段回憶。唯有願意鬆手,和過去好聚好散,才能敞開雙手擁抱未來。
閱讀更多
2023-12-21
郭美懿
入冬最強冷氣團襲台,北部今晨低溫僅9度,但中央氣象局預報會越晚越冷,新北、基隆及新竹局部地區更有6度以下低溫發生的機率。天氣急凍易誘發心臟病、急性中風,臉書粉專「急診男爸one」表示,光是週二(12/19)短短1個多小時,就送來3個腦出血患者,示警未來幾天氣溫持續下探,腦血管與心血管疾病的病患就醫人數,「應該也是會直線上升」!其實受輻射冷卻效應及冬季晝短夜長影響,「清晨5~6點」及「晚上8~9點」是最容易引發血管收縮、血壓變化的危險時段。國健署提醒,如果習慣晨運,建議低溫時期晚點出門,並注意自身保暖,以漸層式穿著隨溫度變化穿脫,維持體溫穩定。而且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適度補充溫熱開水,增加身體血液的流動性,最好結伴運動,相互照應。
閱讀更多
2023-10-06
若竹千佐子
人只要活得夠久,就能馬上想起記憶深處的各種笑容。桃子知道,有些笑令人感到幸福,有些笑就像剛才一樣無法遏止。經驗告訴她,那種笑多半是由深層的絕望轉化而來。不過桃子覺得剛才的笑似乎不大一樣。現在她的狀況跟絕望離得可遠了;但要說是喜悅嘛,那更不可能。硬要說的話,剛才的笑,是淡然等待歲月流逝的笑。當中到底隱含著什麼情緒?「真是麻煩的傢伙!」桃子有點無奈,但也因此找到了新的疑問。
閱讀更多
2023-09-23
聯合報 記者游明煌
今周刊編按:位於屏東科技園區的高爾夫球具代工廠「明揚國際」昨(9/22)日傍晚傳出爆炸事故,迄今已造成5死98傷5失蹤,其中包括4位消防員。殉職消防員之一的陳柏翰出身單親家庭,原本在基隆信二分隊服務7年多,為陪伴媽媽才請調回鄉,存的第一筆錢也是帶媽媽到歐洲玩。陳媽媽今(9/23)晨接獲噩耗後趕到殯儀館,傷心到全身 癱軟 ,只能坐輪椅移動,爾後更昏厥送醫。陳柏翰的表妹受訪時則一度哭到無法言語,哽咽說:「大家都覺得你是英雄,但我們只想要你當一個平平凡凡的好哥哥」、「不用讓那麼多人認識你、不用當英雄那麼偉大……。」
閱讀更多
2023-08-17
郭美懿
維他命C能抗氧化、增加免疫力,但攝取過量恐有潛在風險!北市聯醫近日收治一名75歲病患,因長期腹瀉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由於糞便潛血篩檢每次都正常,病患一再拒絕大腸內視鏡檢查。直到去年嚴重便秘與腹部絞痛求醫,才發現直腸長了巨大腫瘤且確診為大腸癌,究其原因竟是因為每天把維他命C發泡錠當水喝,造成糞便潛血檢查呈「偽陰性」而延誤就醫。
閱讀更多
1/ 4
第 1頁,共 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