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5
洪培芸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也是影響日本半世紀的心理學家加藤諦三,在他的新作《穩》中提到「過度自衛,是因為不想暴露弱點」。
閱讀更多
2022-04-29
莎莉夫人(Ms. Sally)
在我求學的那個年代,沒有生命教育課程。作為外省老兵的女兒,我沒見過我的祖父母;我的客家外公,在我出生前,因心肌梗塞過世。我第一次經歷親人的死亡,是外婆因病去世,但那時年紀小,對「死亡」這個課題,並沒有深刻的體會,直到父親去世,我才真正上了一堂生命課。
閱讀更多
2022-04-29
蘇絢慧
幸福的關係,來自生命的正成長力,而且是兩人之間都能同等這樣的進行。雖說你不能決定關係中的對方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但你要先具有這種能力,才能和有相同能力的人互動和相處。
閱讀更多
2022-04-15
趙士懿, 陳秋華(採訪撰文)
二00九年二月,我遇過一場非常令我措手不及的離別,一位昔日的下屬Kevin,在原本跟我相約見面吃飯的當天,出了意外去世了。無常來得這麼突然,他卻連一句道別的話,都來不及說。而且,他才二十九歲!
閱讀更多
2022-04-14
趙士懿, 陳秋華(採訪撰文)
Dear baby:謝謝妳來到我的生命。謝謝妳在知道我有憂鬱症的狀況、很大男人主義,又足足大妳十八歲的情況下,年輕可人的妳,居然還是願意接受我的一切,成為我的人生伴侶。
閱讀更多
2022-04-12
羽茜
失落和遺憾, 往往是一趟旅程的起點; 從這個角度來看, 也有著「破壞」就是重生的積極意義。如果不是因為成長過程中,時常對愛感到迷惘,或許,也就不會有這樣的追尋,更不會進一步發現到,原來自己想要的愛可以不假外求。
閱讀更多
2022-03-30
吳惠瑜、王蘭芬
「我知道那不是飛蚊症,因為我長期近視,很清楚飛蚊症的感覺。但這固定黑點不同,是很清楚的一顆,感覺很怪,一整個早上都在眼前,不管瞥往哪個方向它都在。」
閱讀更多
2022-03-29
Peter Su
曾經有網友 這樣問我:「我很好奇,你有放不下過嗎?」我:「當然有,但我也會儘量去享受放不下的那段日子。」網友:「為什麼?這樣不會讓自己更難受嗎?」我:「對我來說,每一種感受,無論是正面、負面,都是能與它共生共存的。」
閱讀更多
2022-03-29
Peter Su
討厭你的那些人並沒有實質的傷害你,可你因為害怕「被討厭」,所以活成了對方認同的樣子。當你選擇將自己活成了對方所期待的模樣,這才是他們對你最大的傷害。
閱讀更多
14/ 30
第 14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