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2
林芷揚
約定的採訪時間一到,穿著年輕牛仔褲的廖玉蕙現身,輕輕走來,笑容堆了滿臉,眼睛彎彎的,說起話來字字珠璣,又幽默得十足親切。她是獲獎無數的散文作家、大學教授,回到家庭,是妻子、母親、婆婆,也是2個小孫女的阿嬤。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她一樣沒有少,平凡中卻品嘗出不凡的滋味。
閱讀更多
2019-07-08
黃軒醫師
對於每個人,不僅是對想好好善終的人而言,家都是最熟悉、最有情感歸屬的地方。每個人都想回家,但是那要看有沒有家人如此支持善終,有能力在家照顧病患,一直到過世,做到美好善終。「每個人都有家,但不見得每個家庭,都有這樣的能力與共識,有些家人根本無法在家好好善終...。」
閱讀更多
2019-06-26
愛長照
聊起過世的父親,母親突然堅定地說:「有一天,我也會死去。」兒子馬上頭別過去,嘴巴念著:「不要說這麼不吉利的話……」母親繼續正色說:「每個人都會死亡……」兒子沉默不語,之後母親開了幾個關於死亡的玩笑。這一幕,令我印象特別深刻。
閱讀更多
2019-06-13
伯尼‧西格爾
人們不是正在活或正在死,他們不是活著就是死了。給他貼一個末期的標籤,其實就是覺得他已經死了。這是錯的。如果還活著,就可以用愛、歡笑與生存來參與這個世界。
閱讀更多
2019-05-10
葉金川
有一天,在爬山的路上,我遇到一位女士,她一遇到我就叫著「Dr.葉!Dr.葉!」我停下來聽她說:「你寫的一篇文章改變了我!」我本以為是流傳最廣的「如果我沒辦法醒來,不要串通醫生凌遲我」那篇,結果並不是;她說:「你在書裡有提到,即使是做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改變世界,大大小小的世界,每個人都擁有可以改變世界的能力。」
閱讀更多
2019-05-08
陳亭均
2021/08/20編按:第32屆金曲獎今天晚上頒獎,「特別貢獻獎」獻給音樂教父羅大佑。羅大佑出道將近40年,唱紅無數經典,像是《鹿港小鎮》、《光陰的故事》、《戀曲1990》等,在社會環境劇烈變遷的關鍵時代,掀起獨特的「黑色炫風」,幾乎是以一人之力,就成就一場中文流行音樂的革命。66歲的羅大佑不太戴墨鏡了,可是,他還是抱著吉他,與歌迷站在一起,雖然有些想法不再那麼篤定,但音樂依然是信仰。
閱讀更多
2019-04-22
林芷揚
「醫師是你的職業,但你還是一個『人』。如果不會做人,怎麼做醫生?」神經外科名醫黃勝堅近年大力推行善終觀念和居家醫療,強調醫師和病人之間的互信關係,以及醫師如何以病人與照顧者為中心,不只治病,更要懂得「死亡」,協助病人和家屬做出適當的照護決策、維護臨終尊嚴。
閱讀更多
2019-04-18
王君瑭
「我們都會死,那為什麼我們不談死?」她是郭慧娟,身兼內政部「現代國民喪禮」編撰委員、殯喪業「禮儀師證照考試」教科書編撰,和「台灣殯喪業資訊網」的總編輯,被稱為台灣的「禮俗女王」,但她,同時也是台灣「死亡咖啡館」的創辦人。
閱讀更多
2019-04-17
伊甸園月刊
在荷蘭年輕人進駐到老人公寓,陪伴長輩排解寂寞、陪他們吃飯、聊天等,開啟一天的日常。老人有互動對象,年輕人從長輩身上學習不同的事物,世代融合讓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天天上演。
閱讀更多
2019-03-26
萬年生
八八四八公尺的聖母峰在內,全球共有十四座海拔逾八千公尺的高峰,目前以不攜帶氧氣瓶方式(無氧攀登)征服所有高峰的,全世界僅有二十人,現年三十六歲的呂忠翰,正是距離這項紀錄最近的台灣人。
閱讀更多
8/ 10
第 8頁,共 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