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6日
郭美懿
衛福部統計處今(6/16)日公布2024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與肺炎仍居主要死因前3位。前年度(2023)排名第6的新冠肺炎,則隨疫情緩和跌到榜外(從第6名降至第14名),死亡人數較2023年減少4,192人,主要是因為COVID-19(減6千人)、糖尿病(減962人)死亡人數減少。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5日
郭美懿整理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讓頭皮、頭髮也容易出問題!營養師高敏敏分析常見頭髮問題,包括頭髮稀疏、髮質易斷、容易乾枯、落髮,以及頭皮乾癢或出油等,除了從源頭改正不良作息與壓力,也可以補充營養,讓頭髮從根本強健起來!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5日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近日在臉書透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很注重避開塑化劑,但經醫院檢查後,身體內的塑化劑含量,其中的二苯酮-3指數竟超標了100倍,讓她再度檢視生活用品,赫然發現與一物有關,她也提醒民眾可多吃特定食物,來幫助身體排毒。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5日
照護線上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種反覆發作、易造成神經損傷的中樞神經系統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年,影響範圍涵蓋視力、運動神經、知覺、認知與生活功能。過去許多病友需要長期規律治療與密切追蹤,難免會對「是不是要一輩子吃藥」感到焦慮,也常覺得生活節奏受到限制。隨著醫療照護方式的進步,如今治療策略更強調個別化與提升生活品質,讓病友在兼顧療效的同時,也能擁有更多掌握與選擇的空間。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5日
中時新聞網 吳慧芬
幸福熟齡編按:很多人擔心吃飯會導致血糖飆高,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引述YouTuber實測7種米對血糖的影響,發現使血糖飆最高的是壽司米,相對溫和的則是黑米,建議優先選吃黑米或糙米。 不過許多人常把「黑米」與「紫米/黑糯米」搞錯,其實兩者屬於不同米種,紫米帶有糯性,常用來製作甜品或點心,屬於高GI值食物,吃太多易致血糖升高;而黑米則是低GI食物,是控制血糖的好選擇。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3日
郭美懿
隨著近期氣候劇烈變化,氣溫驟升,對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一般人多認為,冬季是腦中風好發的季節,其實當夏季氣溫驟升,同樣使腦血管阻塞風險激增。台中豐原醫院急診近日接連處理2起因高溫戶外作業而誘發腦中風的個案,而急性冠心症一樣隨著溫度上升變多,醫師呼籲民眾提高警覺,主動補充水分、避免曝曬,以降低熱傷害與腦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3日
龜廣聰、夏川立也
沒有永遠下不停的雨,總有雨過天晴的時候。任何人都可能罹患精神疾病,生病的可能是你、我,或自己深愛的親朋好友。本書講述的是一名27歲粉領族「日向醬」,某日遭遇晴天霹靂的突發狀況,因而尋求身心科醫師「龜仙人」,進而認識一個「不依賴藥物」,且「復發率為0%」的治療……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3日
龜廣聰、夏川立也
沒有永遠下不停的雨,總有雨過天晴的時候。任何人都可能罹患精神疾病,生病的可能是你、我,或自己深愛的親朋好友。本書講述的是一名27歲粉領族「日向醬」,某日遭遇晴天霹靂的突發狀況,因而尋求身心科醫師「龜仙人」,進而認識一個「不依賴藥物」,且「復發率為0%」的治療……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2日
郭美懿
近來高齡駕駛肇事引發討論,卻少有人關注糖尿病病友的駕駛安全議題,其實全台超過250萬人罹患糖尿病,一旦因藥物、飲食失當或運動導致低血糖發生,可能出現頭暈手抖、全身無力、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定向感等症狀,降低駕駛人思考和快速判斷的能力,導致事故風險提升。專家提醒,糖尿病友若血糖值低於90 mg/dL或高於300 mg/dL且感到不適時,都不宜駕駛。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2日
郭美懿
被稱為「自拍阿嬤(自撮りおばあちゃん)」的日本高齡攝影師西本喜美子,傳出於周一(6/9)辭世,享耆壽97歲。她在72歲那年開始學習攝影、修圖與剪輯,一個人自導自演拍出許多充滿反差萌的照片。 她透過鏡頭看到的世界,充滿幽默自嘲的人生智慧,樂觀開朗與學習不輟的態度更給予不少高齡者鼓勵,而今結束了25年的攝影生涯,想必在另一個世界的她還是會拿起相機,如同她曾自述:「只要活著就會繼續拍下去,就算躺下起不來,也會拍天花板」,用自己的觀點拍出另一道美好風景。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1日
郭美懿
現代人身心壓力大,肩頸痠痛常會選擇按摩放鬆一下,但澎湖一名56歲男子周一(6/9)上午做完肩頸按摩後,卻突然出現半身截癱等症狀,急送往部立澎湖醫院觀察後傷勢加重,當天深夜申請直升機轉送高雄高醫治療。醫師提醒,不當按摩恐造成動脈剝離或中風,若按摩肩頸之後感到視力模糊、血壓升高、頭痛等不適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1日
數位內容部整理
我國已進入超高齡社會,隨人口年齡成長,失智症也成重大公衛議題。其中,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約佔全台35萬失智人口中的6至7成,衛福部食藥署近日核准2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新藥,用藥1~1.5年可清除致病類澱粉蛋白,亞東醫院將於6/19施打全台首針。不過2新藥僅能延緩病情惡化4至5年,並非根治,且藥費所費不貲,估計1年療程將超過100萬元。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0日
數位內容部採訪整理
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國人健康意識持續升溫,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預防導向」的保健概念,使得「粒線體醫學」成為當前保健市場的新趨勢。而從「百靈油」起家、引入粒線體醫學觀念多年的德風健康館,今年適逢創立30周年,特別邀請德國粒線體權威Dr. Franz Enzmann(恩世蔓) 來台,分享粒線體保健與預防醫學的重要性。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0日
NOW健康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近日舉辦「晚期乳癌病友的願望清單──晚期乳癌用藥擴大給付倡議」記者會,邀請健保署龐一鳴副署長、勞動力發展署施淑惠主任秘書、立法委員王正旭、陳菁徽一同與會,呼籲在溫馨5月共同關心晚期乳癌病友處境。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06日
郭美懿整理
台北市大安區一間知名醫美診所,日前驚傳一名30多歲女子進行療程時,在施打俗稱「牛奶針」的麻醉藥劑後突然失去心跳呼吸,送醫急救後仍陷入昏迷。無獨有偶,去(2024)年12月也有女子在中山區診所做舒眠電波拉皮時血氧濃度異常,最終搶救無效,兩起事件相距僅短短半年。 這種常見於醫美、牙科的麻醉方式,被坊間稱為「舒眠麻醉」,號稱「睡一覺起來手術就做好」,而其所使用的藥品為丙泊酚(Propofol),由於外觀呈現乳白色,因此又稱為「牛奶針」。 對此,麻醉專科醫師表示,「舒眠麻醉」並非醫學上的專有名詞,其實舒眠麻醉就是「鎮靜麻醉」,大都是從靜脈注射麻醉藥物的麻醉方式。這種麻醉方式雖然可以降低術後噁心、嘔吐與插管後喉嚨痛的機會,但以維持呼吸道的角度來看,舒眠麻醉會是比插管的全身麻醉還要來的更加危險。 而丙泊酚具有鎮靜效果,坊間常用於舒眠麻醉、舒眠健檢、舒眠拔牙等,且有心跳減緩、降低血壓及暫時性呼吸中止的副作用,若沒有拿捏好劑量,致死風險非常高。除了在2009年奪走流行天王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生命,自2010年至2014年間,全台共有近300人因自行施打過量丙泊酚喪命。 (原文刊載於2024/12/10,更新時間為2025/6/6)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06日
NOW健康
現代人頻繁使用3C產品,乾眼症已成常見文明病。朱智盟眼科診所院長朱智盟醫師根據臨床觀察估計,每3人就有1人深受乾眼症困擾,特別是3C重度使用者及曾接受眼科手術者更是高風險群。想擺脫乾眼症,需先了解自己的乾眼症類型,才能對症治療。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06日
龜廣聰、夏川立也
沒有永遠下不停的雨,總有雨過天晴的時候。任何人都可能罹患精神疾病,生病的可能是你、我,或自己深愛的親朋好友。本書講述的是一名27歲粉領族「日向醬」,某日遭遇晴天霹靂的突發狀況,因而尋求身心科醫師「龜仙人」,進而認識一個「不依賴藥物」,且「復發率為0%」的治療……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06日
高敏敏
許多人都說,手漂亮的男生特別溫柔,甚至女生會偷偷觀察男生的指甲?這些說法是不是真的,可能眾說紛紜。 但高敏敏營養師說,指甲的健康狀況確實透露出許多身體的秘密。如果你的指甲常常斷裂、有白線,或是出現其他異常,都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喔!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06日
龜廣聰、夏川立也
沒有永遠下不停的雨,總有雨過天晴的時候。任何人都可能罹患精神疾病,生病的可能是你、我,或自己深愛的親朋好友。本書講述的是一名27歲粉領族「日向醬」,某日遭遇晴天霹靂的突發狀況,因而尋求身心科醫師「龜仙人」,進而認識一個「不依賴藥物」,且「復發率為0%」的治療……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05日
郭美懿
傳統觀念認為,老年人睡得少、睡得早,自然容易「醒著等天亮」。為什麼年紀越大,越不容易睡好?神經內科醫師巫錫霖表示,許多人以為睡眠問題是老化的自然過程,其實隨著年齡增長,睡眠品質會受到褪黑激素分泌減少、荷爾蒙變化、生理時鐘提早、慢性疾病干擾等因素影響。而這些問題未必需要藥物治療,只需要從調整生活習慣與睡眠節奏做起,就能有效改善睡眠問題。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04日
NOW健康
從青春期的悸動、懷孕生產的喜悅,到更年期的身心轉換,女性的生命歷程在先天上就與男性不太一樣。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單家祁表示,女性在成長過程中,伴隨著獨特的荷爾蒙波動與社會角色壓力,這些都可能成為憂鬱情緒的觸發點。女性需要充分了解有醫學實證的方法,才能真正面對與解決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情緒挑戰。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04日
數位內容部整理
昔有「街頭小霸王」之稱的民進黨元老、前立委林正杰,傳出週二(6/3)凌晨4時病逝,享壽73歲。林正杰2022年2月曾在臉書發文透露確診肺腺癌,這些年得到貴人相助,將肺腺癌控制在局部範圍,沒有移轉、擴散,並將進行第三次腫瘤摘除手術,不料堅強抗癌8年仍不敵病魔。 而林正杰兒女稍早也透過他的臉書發出訃告,表示父親罹患肺腺癌8年,但這些年來仍以堅毅與幽默陪伴家人走過生命旅程的高低起伏,留下了無數溫暖而珍貴的時光,「如今,他已安然脫離病苦,前往一處光明、安寧與自在的所在。」 肺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一旦出現持續咳嗽、背痛等症狀,往往已是晚期,因此最好的解決方法,便是定期進行「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 肺癌權威、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在臨床上,不抽菸也沒有家族病史的病患高達6成。」他強調,除了這兩類高危險群外,其他人並不是沒有危險,每個人都要做LDCT,「『普篩』很重要,只要花個4至6千元去做就安心了。」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03日
郭美懿
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統計,國內平均每8人就有1人患有腎臟慢性疾病,逾9萬人接受透析治療,洗腎人口比例居全球之冠,慢性腎臟病1年健保支出超過530億,是醫療花費最高的疾病。而目前除了傳統藥物治療外,醫學界正積極導入「蔬食低蛋白飲食」、「腎性益生菌」與「毒素吸附劑」等3項輔助療法,三管齊下可有效降低尿毒素、減輕腎臟負擔,延緩腎功能惡化。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02日
郭美懿
近日暴力升溫,讓許多人難以適應,更因高溫悶熱天氣,出現疲倦乏力、口乾舌燥、睡眠品質下降等狀況。中醫師藍士凱分享,夏季暑氣當令,更需注意補充水分,最推薦喝白開水、電解質水,但許多人卻嫌開水沒味道,反而喝得少。他建議,可以自製調味的電解水,或諮詢中醫開立適合的夏季茶飲,提升日常補水意願。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01日
樓中亮預防保健網
很多人覺得吃堅果容易變胖,聰明及適量的攝取堅果,不僅能幫助減肥,還可以養顏美容、延緩老化喔!以下,樓忠良中醫師將為您介紹吃堅果的減肥方法,透過吃堅果的健康減肥,不僅擁有好身材,還年輕了好幾歲。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9日
蔡佳伶整理
腦中風並非不可逆的命運,只要及早辨識、迅速送醫並接受妥善治療與復健,多數患者都有機會恢復良好功能。不少民眾誤以為「錯過黃金3小時就沒救」,延誤治療時機,這是錯誤觀念!該如何把握急救黃金期,中西醫聯手揭真相──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8日
郭美懿
癌症已連續多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除了遺傳與環境因素,許多看似無傷大雅、甚至堪稱「傳統美德」的生活習慣,卻也成為隱藏的致癌元兇。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指出,許多人勤儉持家,卻因為省錯地方而誤踩健康地雷,「有太多癌症,其實是省錢省出來的。」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8日
NOW健康
一份調查研究指出,台灣民眾的整體精神健康指數達到81.67分,僅低空飛過及格80分,且大約有4成民眾都有睡眠不佳的問題。而睡眠狀況不佳除了帶來白天疲勞感,更有可能導致荷爾蒙失調、代謝速度變慢、胰島素阻抗等問題,進而引發肥胖,失眠、壓力和肥胖3者常常互為因果循環。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8日
照護線上
劉育志醫師:近年來,晚期胃癌的治療持續進步,幫助延長存活期。今天我們邀請到姜乃榕醫師,談談關於免疫治療常見的疑問,歡迎姜乃榕醫師。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8日
NOW健康
憂鬱症、躁鬱症是可能遺傳的?!台大公衛系教授郭柏秀攜手國際研究團隊,在憂鬱症研究樣本超過500萬人及躁鬱症樣本超過290萬人的2大研究中,結果證實,這2項疾病屬於多基因疾病,697個基因位點與憂鬱有關、298個與躁鬱症有關,多重變異如果疊加,將提高發病率。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8日
照護線上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簡稱SLE)是個自體免疫疾病,代表著我們的免疫系統出了點錯,開始對正常健康的細胞進行無差別攻擊。患有紅斑性狼瘡時,皮膚、頭髮、關節、和腎臟、甲狀腺等重要器官都可能受到攻擊;因此,紅斑性狼瘡是個會讓年輕人、青壯年一身病的棘手問題。由於攻擊範圍很廣,讓紅斑性狼瘡的症狀很多變,遍布全身,也容易會被誤以為其他狀況,包括憂鬱症而延誤了治療時機。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8日
哈德莉‧維拉赫斯
本書為安寧病房護理師哈德莉親筆記錄的12則真實故事,帶領讀者走進臨終者的世界。從病房裡最後的對話、摯愛相擁的沉默,到那些難以解釋卻耐人尋味的神秘時刻,我們看見人生終章中的深情與智慧。每一則故事,都讓我們更理解,生命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在這些即將道別的人生片刻中,我們學會放下,也更懂得珍惜。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更是一部照亮人心、溫柔擁抱告別的生命之作。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7日
中時新聞網 吳慧芬
乳癌是國內婦女最好發的婦癌,其中又以三陰性乳癌最為惡性。放射腫瘤部醫師廖志穎指出,最新動物實驗發現,攝取過多Omega-6油品,會刺激三陰性乳癌生長,也會刺激攝護腺癌、大腸癌、肝癌生長。營養師呂美寶則建議,家中應少用沙拉油、玉米油、葵花油等Omega-6為主的油品。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7日
NOW健康
許多婦科疾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卻可能悄悄危害女性健康,例如乳癌、子宮頸癌、巧克力囊腫和卵巢纖維瘤等。透過定期婦科檢查,有助於及早發現潛在異常,並在第一時間採取治療,有效降低病情惡化的風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內「婦科檢查項目」相關話題的網路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婦科檢查項目排行。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6日
郭美懿
端午吃粽應景,但一顆肉粽熱量可能高達400至600大卡,多吃幾顆恐怕會吃出負擔。有些人會想,反正過完節再來減重就好,但你可知這些「節日脂肪」極有可能「年年囤積在你身上」!據一項跨國研究顯示,節期增加的體重,平均只有一半能成功減去;也就是每次連假亂吃,體內都會默默多存一些脂肪,日積月累讓減重變得越來越難。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6日
優照護
編按:王伯伯被失智困住,也被約束帶綁住四肢,長時間無法活動、情緒失控,甚至四肢萎縮,令人看得心疼不已。照服員麗玲用耐心一點一滴拆解王伯伯的防備——按摩、陪伴、散步,讓王伯伯重拾信任、擺脫束縛。 失智不是終點,真正能鬆開束縛的,不是繩子,而是被理解與尊重的心。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6日
哈德莉‧維拉赫斯
本書為安寧病房護理師哈德莉親筆記錄的12則真實故事,帶領讀者走進臨終者的世界。從病房裡最後的對話、摯愛相擁的沉默,到那些難以解釋卻耐人尋味的神秘時刻,我們看見人生終章中的深情與智慧。每一則故事,都讓我們更理解,生命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在這些即將道別的人生片刻中,我們學會放下,也更懂得珍惜。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更是一部照亮人心、溫柔擁抱告別的生命之作。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4日
聯合報/記者 沈能元
天氣炎熱,夜晚氣溫逼近30°C,民眾晚上吹冷氣睡覺已是常態,但有人抱怨,吹冷氣睡覺,一覺睡醒後,「感覺愈睡愈累,頭昏腦脹」。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4日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編按:日本是全球「最瘦」的國家,國民肥胖率僅4%,是美國的十分之一,但日本人卻不像美國人一樣熱中運動,為何還能保持纖瘦體態?這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惑。 醫師蒼藍鴿盤點背後關鍵,歸功於日本人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事實上過去也有媒體報導,一名美國男子中年移居日本工作,融入當地生活後不知不覺瘦了10公斤,顯見不是日本人天生有「易瘦」基因! 這名男子當時受訪表示,不像美國任何品牌的速食店都有超大份套餐,在日本,無論是定食餐廳或連鎖店,食物份量都偏少,且注重食材本身味道,鮮少有過甜或過油的食物。而這名40多歲男子習慣日本當地口味與食物份量後,自然而然減重10 公斤。「身體變輕了,整體狀態也變好。」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4日
中時新聞網 吳慧芬
吃對油很重要。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有一位55歲女子,有著慢性腎衰竭第3期、高血脂病史,長期病況控制不佳,但日前隔了3個月回診,女子腎絲球過濾率拉高了20分,就連血脂也正常了,他問婦人做了什麼改變?婦人回,她只做一件事,就是換掉調和油,改吃橄欖油,「油品選擇真的會大大影響健康。」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3日
NOW健康
春天,本該是萬物復甦、賞花踏青的好時節,但對於花粉症的患者來說,卻是鼻水、噴嚏、眼淚齊發的「受難季」。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文弘表示,花粉症又稱季節性過敏性鼻炎,是1種因為吸入花粉而引起的過敏反應,特別容易發生在春季、夏季和秋季等植物花粉大量釋放的季節。過敏性花粉症對於全球各地的許多人造成了困擾,其症狀包括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喉嚨癢、眼睛紅腫和流淚等,嚴重者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3日
中時新聞網 楊婕
習慣睡前躺在床上滑手機?當心不只會傷害眼睛,還會提高罹患糖尿病風險。 醫師許芷瑜指出,螢幕裡那道「看不到的藍光」,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血糖升高、胰島素敏感度降低,長期下來會造成糖尿病前期。 醫師魏士航曾分享研究,不管白天或晚上,藍光都會改變代謝功能,導致更高的血糖濃度。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3日
蔡佳伶
當家庭需要長照,誰來扛?在台灣,答案往往早已寫好:「是女兒,是媳婦,是長女。」不是因為最閒、最擅長,而是因為她們是「女性」,這個身分就被默認為理所當然的照顧者。 姚琦(化名)的故事是無數台灣女性的縮影:她聰明能幹,卻一再為家犧牲,從照顧癌末父親到失智母親,職涯中斷,人生被責任壓得無法喘息:「女性不該被當成什麼都天生該會的機器人。」 照顧是一份工作,但承擔者卻不是專業人員;當我們談長照,不能只談制度,更要看見那些從沒被允許說「不」的人。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2日
郭美懿
端午節還沒到已熱暈!近日全台溫度飆破30度,今(5/22)日高雄內門更出現逾38度高溫,導致中暑、熱傷害就診人數激增。據衛福部統計,5月截至21日為止,已有337人次因熱傷害求醫,幾乎是去年同期170人次的2倍! 為了抵擋高溫悶熱氣候,許多人都會使用風扇或冷氣降溫,甚至網路上有人戲稱「夏季的生命是冷氣給的」。但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或是高溫室外陡然進入低溫室內,可能造成頭痛、流鼻水、氣喘、皮膚癢、眼睛乾澀不適,甚至是肩頸僵硬、下肢無力等「冷氣病」。醫師建議,夏日使用冷氣要定期清潔濾網,減少灰塵、塵蟎等過敏原,還要注意7件事,遠離「冷氣病」擾身,舒適迎接季節變化。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2日
照護線上
「那是一位70歲的男士,因為經常頭痛而就醫,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並開始接受一線化學治療。」童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沈俊佑醫師表示,「高劑量化學治療導致多種副作用,讓患者難以承受,腦部腫瘤也持續擴大。」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1日
郭美懿
近期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升溫,連歌手陳奕迅也「中鏢」,宣布取消高雄3場演唱會。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疫情持續上升,預估6月將來到高峰。有醫師表示,門診不少人以為「痠痛、發燒、喉嚨癢」只是普通感冒,但快篩劑一驗就出現「2條線」確診,提醒除了發燒不退、喉嚨痛、全身酸痛無力等症狀以外,還要特別注意「胃痛、噁心、想吐」等腸胃的症狀,也可能確診新冠。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1日
NOW健康
當眼球中的水晶體變得混濁,小心白內障已悄悄找上你!白內障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然而,有乾眼症的白內障患者在手術前更需謹慎,眼科醫師提醒,乾眼症會影響術前檢查的準確性,進而影響散光矯正的精準度,並增加術後發生「乾眼風暴」的風險。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0日
好食課/林世航營養師、蔡佳伶整理
編按:你不是吃什麼就變成什麼,而是你吃什麼,就慢慢決定你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大腦,掌管我們的記憶、情緒、判斷力,甚至是未來的選擇。它不是天生就強大,而是在你每天不經意的選擇裡,一點一滴被打造出來的:「你的每一次選擇,都在塑造你的大腦。」 從今天開始,為自己多加一點「腦」袋。好食課營養師林世航推薦8種健腦食物,吃對了,讓你頭腦清楚、反應更快!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20日
整合傳播企劃製作
膠原蛋白補充風潮多年不墜,不少人天天喝、天天吃,期待找回彈性與光澤。對此,臨床營養師與藥師共同指出,真正決定保養是否「有感」的關鍵,不在於「攝取多少」,而是「吸收率與利用效率」。
閱讀更多
2025年05月19日
郭美懿
近年乳癌年輕化趨勢引發各界關注除了基因之外,環境賀爾蒙也可能是導致乳癌風險上升的重要關鍵。而「沐浴乳含Paraben(防腐劑)會致乳癌」傳聞不斷,引發民眾關注,究竟這項說法真有根據嗎?對此,最早發出此警告的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榮譽教授林松洲強調,若使用單一種Paraben、且添加量合乎食藥署規定的產品,是安全的;問題出在有些廠商為加強防腐效果,添加多種且高劑量防腐劑,長期下來恐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