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4
劉秀枝
最近接連有兩位同事屆齡退休,回想起我當年擔任科主任時,兩位都還是住院醫師,這才猛然警覺到自己已退休十六年,剛好是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年數。我不禁思索:在這漫長又覺得像轉眼而過的十六年「社會大學」中,除了持續寫兩個專欄文章,希望作為醫病溝通的橋梁之外,七十五歲的我還學到了什麼?
閱讀更多
2023-10-20
劉秀枝
不久前在一個社區演講,提到銀髮族要做到「獨居而不孤獨」,其中一個方法是要與朋友們互動,一起健行、旅遊、聚餐、聊天,互通有無等,以期「年老而不衰老」。一位熟齡男士提問:「銀髮族要如何結識朋友?」
閱讀更多
2023-10-16
優照護
今周刊編按: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台灣每年新增3~5萬腦中風患者,且終生發生率為四分之一,也就是每4人就有1人有中風危機。腦中風即使存活也常留下後遺症,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造成照顧者沉重負擔。正確的居家改造和居家照護,是協助中風患者重返家居生活重要的一步!
閱讀更多
2023-10-06
吳軍
在做到長期專注之前,需要知道生命中的事情,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說起重要的事情,你可能會列舉出愛情、友誼、健康等。它們的確非常重要,失去它們,生活就沒有意義。但是,如果一定要說出生命中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你就遲疑了,因為很多事情你都想做,放掉哪個都捨不得。
閱讀更多
2023-10-04
高尾美穗
前一陣子,醫師專用的社群媒體發布電子報,裡面有篇澳洲護理師布朗妮・維爾寫的文章。她專門負責安寧緩和醫療,內容使我深受衝擊。安寧緩和醫療接觸的是臨終的人,她列出5項「人在臨死之際後悔的事」。
閱讀更多
2023-09-18
比爾‧蘇西斯
編按:本書作者比爾‧蘇西斯從小在農場長大,在美邦證券做了13年的營業員後,實在受不了每天盯著大盤、殺進殺出的日子,於是在38歲退休,開始他整天泡咖啡館、假日就登山的不看盤散戶生活。他在1998年歸納個人的投資選股心得,自稱是「泡咖啡館的投資人」(The Coffeehouse Investor),發表他超簡單的不看盤投資原則,吸引了數十萬人追隨仿效。十多年後,歷經2008年的金融海嘯,好事者翻查他的投資組合想踢館,卻驚訝的發現:他買進的投資標的十年來幾乎沒什麼變動,績效卻遠遠高過投資公司一堆所謂「專家」的表現。2009年,蘇西斯49歲,資產約2.5億美元,更證明他簡單的投資哲學禁得起考驗。蘇西斯也被指數基金之父約翰.柏格讚譽為「指數任務的門徒」。
閱讀更多
2023-09-17
數位內容部
謝幕時,19歲女大生傅晨寧挽著75歲的王爺爺登台,用青春燦爛的笑容與熱舞接受滿堂采。而王爺爺戲裡戲外演的都是「失智老人」一角,全場步履蹣跚、面無表情,卻在最後一幕大合唱時,眼中泛淚,讓舞台下數百張臉龐,用同樣的熱淚盈眶回敬他的演出。
閱讀更多
2023-09-12
郭美懿
「我們常認為需要陪伴的,都是長照機構裡的長者,其實絕大部分的高齡人口都是健康的,這些沒被照顧到的高齡者,變成了一群被遺忘的人。」被遺忘的人,卻正改寫著台灣熟齡世代的輪廓:「他們熱愛學習、喜歡分享,好像什麼都完成了,但餘命又這麼長…」空巢期到來、退休離開職場、同輩逐漸凋零…因不斷失去而浮動的孤獨感,始終是熟齡世代的痛點。關注到這個現象,深耕心理健康及家庭關係議題的「任林教育基金會」今年提出「人生自傳書—熟齡陪寫計劃」,陪伴熟齡族整理生命故事,學會與自己和解。「過去沒能說、來不及做的,也許可以利用生命回顧的機會,來抱一抱過去受傷的自己。」任林執行長林嘉慧希望,透過讀書會與人生自傳書寫的結合,能讓長者走出家門,「也許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淚,也可能從別人的故事找到安慰、獲得共鳴,可以分享、共學。」
閱讀更多
2023-08-31
胡肇芳整理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日前提出「80歲就廢巴氏量表,直接申請看護移工」等4大主張,周三(8/30)在臉書加碼「70至79歲患有癌症二期以上長者,也可取消巴氏量表」等政見。行政院長陳建仁周四(8/31)在院會指示,研議符合照顧事實且簡政便民的多元認定方式,不分年齡、疾病型態或經濟能力,讓有需要的民眾都能申請到家庭看護移工。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將針對失智、身心障礙者等可能無法通過巴氏量表的族群,研擬多元評估方式,不過他認為,以疾病別區分並不妥當。
閱讀更多
2023-08-10
林靜君談心室
一位人妻說,婆婆是雙面人,人前和藹、背地說壞話,對自己和出嫁小姑「雙標」看待。為了揭穿婆婆真面目,她偷偷錄音,果然聽到婆婆滿口嫌棄,氣到想當面對質。她將錄音放給老公聽,卻被罵「宮鬥劇」看太多,覺得自己不被尊重,「我想知道該如何反擊,爭取自己的地位!」
閱讀更多
6/ 30
第 6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