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8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46
Q:我是仁浩,今年56歲,老婆54歲,結婚22年了,有兩個女兒,大女兒28歲,小女兒22歲,大女兒是20歲就奉子成婚,現在有2個孫女;小女兒剛就業住公司宿舍。我想來說我3週前遭遇到人生最大的震撼,就是那天有輛搬家卡車來家裡搬走很多行李,起初是小女兒的,原本小女兒就常從家裡搬東西到宿舍,沒當一回事,但裝貨裝到後來,居然連我老婆的行李也都搬走了,讓我大吃一驚。隔兩天老婆跟小女兒回來補拿細軟時,說了她要離婚,對我而言,真是晴天霹靂,我還打算等3、4年後退休後兩人一起旅行,沒想到突然就被要求離婚了,我也沒搞過女人,為何如此對我?老婆是資深護士,雖然是主管級,但也還會輪值夜班,她從8年前大孫女誕生後就常去大女兒家幫忙,常住在那裏,起初隔天返家一次,後來小孫女也生了,還在上班的大女兒更帶不來,加上老婆工作時間不固定,變成一週才返家一次,後來甚至2個月才回家一次,形同分居。大女兒那邊聽說也跟女婿分居快5年了,因為女婿不積極工作,依賴女兒工作收入;我聽小女兒說,老婆自己買了公寓,現在跟搬離宿舍的小女兒住,大女兒跟兩個孫女也馬上要搬來住在一起,成了只有5個女人的家庭。我和大女兒平時很少來往,女兒們幾乎不跟我說話,有事大概也只跟我老婆說,她們3人從以前就像姊妹般,我一直被蒙在鼓裡,什麼都不知道,雖然多年來兩人對話越來越少,但我不想一個人度 晚年 ,還有挽回的餘地嗎?雖然看起來很困難了!聽說離婚很花錢,我又沒什麼錢,我也經不起!
閱讀更多
2021-10-07
李易紓
《今周刊》周四(10/7)舉辦第五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邀請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以「解鎖健康長壽大未來」為題,分享如何讓 晚年 生活的不健康餘命縮短。陳亮恭開場就點出,長壽是必然趨勢,但想要達成心裡想要的健康長壽,則是新時代的新挑戰,而在追求健康長壽(Healthy Longevity)的過程中,「尊嚴自立」4個字,就是長輩們最想要達成的終極目標。
閱讀更多
2021-10-02
張育美 天成醫療體系創辦人
幾年前我提出的「吾齡主張-我說自己幾歲,就是幾歲」,高希鈞教授說我是多麼自信,多麼帥氣!吾齡人生,除了是自認自己是幾歲之外,更是指人生來到「我的時代-It’s my turn」。此時孩子都已長大,事業已略有所成,夢想逐漸實現,我們才正要開始進入美好的人生黃金階段,我稱之為金色年代!
閱讀更多
2021-09-22
今周刊編輯團隊
9月14日,知名演員龍劭華猝逝,享壽68歲,相驗死因為「疾病因素」。龍劭華有逾10年糖尿病史,而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就是心血管疾病,他的猝逝是因病奪命的冰山一角,如一整座冰山般的慢性病風暴早已悄悄籠罩全台!台灣自五月爆發本土Covid-19疫情後,至9月21日累計死亡840例,死亡案例中,令人不安的現象就是高達九成有慢性病史,其中為數極少的3、40歲年輕死亡個案,也有近七成是慢性病患者。
閱讀更多
2021-09-17
小川仁志
我們一切尊嚴,都藏在思考裡。我們必須從思考立足,而不是從無法滿足我們的空間或時間。出自《思想錄》(前田陽一、由木康譯,中公文庫出版)
閱讀更多
2021-09-16
岸見一郎
三木清把人生比喻成在沙灘撿貝殼。(《從未提及的哲學》)每個人都各自拿著一個小竹籃,在廣大的沙灘上努力撿貝殼,然後丟進竹籃裡。大家撿貝殼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人不自覺地就會伸手去撿,但也有人會刻意去撿。有些人習慣有氣無力地撿,有些人開朗活潑地撿;有些人邊唱歌邊撿,也有人邊哭邊撿;有人像在玩遊戲一樣,也有人很認真。
閱讀更多
2021-09-08
吳挺絹律師/理財規劃顧問(AFP)
我時常遇到客戶詢問:「我需要訂定遺囑嗎?」、「財產的傳承,有需要規劃嗎?」「依照法律規定分配不就好了嗎?」、「遺囑,我可以自己寫一寫就好了吧!有需要找律師協助嗎?」
閱讀更多
2021-09-07
呂秋遠
孝親費,學名叫做「直系親屬扶養費」,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長輩認為「兒女要給父母,不給會有報應」的錢,因為加上「孝」字,給的時候會比較高尚,所以稱之為孝親費。孝親費到底該怎麼給?每個人當然都可以有自己的標準,但是,要求兒女一定要給,或者一定要給一定的數額,這就會是「當初的理想和願望還在胸懷,只是被無情的現實掩埋」了。
閱讀更多
2021-09-03
陳乃菁
小陳醫師與老陳醫師,一樣都是醫師家庭,卻呈現完全不同的照護狀態,也與家庭關係、價值有很大的不同。
閱讀更多
19/ 30
第 19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