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致癌

顯示第 11112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300

牙痛就診,竟是口腔癌第一期!醫師:6大關鍵是警訊,這「年齡」罹癌風險高

tCol 2020-07-15

楊雅婷

牙痛就診,竟是口腔癌第一期!醫師:6大關鍵是警訊,這「年齡」罹癌風險高

48歲張先生3年前,被診斷出右側頰黏膜有均質性厚白斑,而接受切除手術,也因此戒掉30年抽菸、飲酒及嚼檳榔等習慣。因工作忙碌,故手術後就沒再回診追蹤,加上覺得口腔都無不適感,也因戒除菸、酒及檳榔的習慣,就沒再多留心。

閱讀更多

不只是吃燙口的食物,會增加罹食道癌機率!醫師:這7點也是危險因子

tCol 2020-07-14

楊雅婷

不只是吃燙口的食物,會增加罹食道癌機率!醫師:這7點也是危險因子

「病從口入」用在「食道癌」非常貼切。台東馬偕放射腫瘤科曹志鉦醫師表示,目前正治療一位63歲患者,平日有菸酒習慣外,外加常吃麻辣鍋,通宵打麻將,伴隨著長期有胃潰瘍問題,一陣子不明原因咳嗽及聲音沙啞,檢查後發現罹患食道癌。

閱讀更多

確診乳癌第四期,她勇敢治療順利抗癌!醫師:預防這4件事很重要

tCol 2020-07-03

楊雅婷

確診乳癌第四期,她勇敢治療順利抗癌!醫師:預防這4件事很重要

42歲李小姐在三年前沐浴時,摸到左側乳房有個小腫塊,因無不適症狀不以為意,直到去年腫瘤擴散到皮膚表層,導致潰爛,發出惡臭才趕緊就醫,惡性腫瘤大小已達15公分,確診為乳癌第四期。一開始,李小姐因認定自己罹患絕症,已屬末期,拒絕接受治療,但在醫師鼓勵之下,她歷經半年的化療與兩年標靶治療,腫瘤已消去許多,最後再進行乳房部分切除手術,如今的她狀況穩定,順利回歸職場與家庭。醫師提醒,預防乳癌應特別注意飲食與運動,45歲後更要定期檢查。

閱讀更多

癌症時鐘快轉!蟬聯38年十大死因榜首!

tCol 2020-06-20

創健預防醫學機構 共同審稿/陳建志院長

癌症時鐘快轉!蟬聯38年十大死因榜首!

衛福部公布最新108年十大死因排行,癌症依舊居高不下,蟬聯38年十大死因之首!而最新106年十大癌症排行也與前一年度(105年)相同,前三名以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居首,肝癌、大腸癌次之。

閱讀更多

胃食道逆流20年,檢查發現癌前病變 醫師:3招保養遠離食道癌

tCol 2020-06-15

林芷揚

胃食道逆流20年,檢查發現癌前病變 醫師:3招保養遠離食道癌

62歲魏先生20多年來都有口臭、口苦、喉頭有異物感等疑似胃食道逆流症狀,平時透過服用制酸劑舒緩,直到日前因症狀加劇,出現胸悶、胸口灼熱的狀況而就醫。檢查後發現,魏先生不僅有嚴重的逆流性食道炎,食道還有長達10公分食道腺癌的癌前病變。

閱讀更多

肝癌發生率、死亡率都很高 醫師:出現8個症狀、7個危險因子應就醫檢查

tCol 2020-06-02

照護線上

肝癌發生率、死亡率都很高 醫師:出現8個症狀、7個危險因子應就醫檢查

在台灣,肝癌的發生率與致死率都很高,且不少人是B型肝炎與C型肝炎的帶原者,一起來看懶人包!這裡要討論的肝癌,是指「原發自肝臟細胞的癌症」,而不是指從大腸癌、乳癌、胰臟癌轉移到肝臟的「轉移性癌」。

閱讀更多

50歲易食道癌!少碰「這7樣東西」遠離癌症

tCol 2020-05-04

華人健康網

50歲易食道癌!少碰「這7樣東西」遠離癌症

2年前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因罹患食道癌而離世,有「短命癌」之稱的食道癌,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在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2,700人、死亡人數約1,800名中,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

閱讀更多

50歲後男性,小心食道癌!平日少吃這6類食物,吞嚥困難快就醫

tCol 2020-04-28

林芷揚

50歲後男性,小心食道癌!平日少吃這6類食物,吞嚥困難快就醫

食道是食物進入胃腸的必經之道,也因此常暴露於 致癌 因子及病菌當中,進而產生病變;食道癌好發於50-70歲,且以男性居多。

閱讀更多

50歲後小心大腸癌!醫師:少吃這類食物,避免把致癌物吃下肚

tCol 2020-04-21

林芷揚

50歲後小心大腸癌!醫師:少吃這類食物,避免把 致癌 物吃下肚

現年80多歲的阿祥(化名)在60多歲時罹患大腸癌,治療完成5年後復發,在第一次復發後,接下來每兩、三年就復發一次,總共經歷了四次的肝轉移。幸好在妥善治療與積極追蹤之下,目前已控制住病情。醫師提醒,過量攝取受到污染、高溫燒烤的動物性飲食是大腸癌的風險因子,除了調整飲食習慣,也要配合定期檢查,及早揪出病灶。

閱讀更多

戴口罩、酒精洗手抗肺炎?醫曝不只新型冠狀病毒...家中「隱形殺手」是這2個,恐致失智、多種癌症

tCol 2020-03-17

照護線上

戴口罩、酒精洗手抗肺炎?醫曝不只新型冠狀病毒...家中「隱形殺手」是這2個,恐致失智、多種癌症

隨著流感與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的流行,許多人開始注重口罩、及酒精洗手的習慣,也很關心要如何提升免疫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周百謙主任指出,免疫力其實是個不容易定義的名詞,很多因素都可能使人體對外界的抵抗力下降。除了維持規律的生活以及運動習慣外,環境品質的改善更是不可或缺!新冠病毒(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引起大眾對於群聚感染的恐慌,因此待在室內、家中的時間比平常更多。影響到病毒對身體影響的因素很多,這部分包含內在免疫力,也就是由淋巴球等免疫細胞所構築的防線;此外就是結構性免疫力,氣道結構有問題時會造成病毒的停留時間延長,造成入侵肺部的機率增加;但最常被忽略的是環境免疫力,所指的是由於環境未能有效調節,造成氣道反覆發炎,引起呼吸道面對外來病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要有效面對新冠病毒(新冠肺炎)與流感病毒的威脅,以上三大因素,缺一不可。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