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9
好房網News記者嚴鈺雯/綜合報導
房子過戶方式除了買賣,還有繼承、贈與,任何一種方式的流程及被徵收的稅額都大有不同,民眾可以請代書等專業人士一同評估何種方式對自己最有利。日前一名妻子在臉書社團《買房知識家 A你的Q》表示,最近因丈夫繼承了婆婆現值3500萬左右的房子,使得他名下共有三間房(無貸款),「請問他要把其中一間過戶給我,那是要用哪種方式比較好呢?」
閱讀更多
2022-12-26
陳意華
臉書社團「599坐火車慢遊台灣」擁有逾70萬會員,鼓勵50後熟齡族用小錢玩台灣,而幕後推手是年近70的劉昭輝。他在55歲退休後創辦社團,用自身經驗分享,幫助熟齡者走出去,更為自己的人生下半場寫下美麗篇章。
閱讀更多
2022-12-23
呂秋遠
編按:婦產科名醫蘇怡寧去年底被控棄養雙親,再被親妹妹指控逃漏稅,昨天(12/22)與妻子遭檢調約談,經漏夜複訊後,今天將兩人請回。蘇怡寧的親妹告發,蘇怡寧於民國94、95年間與臍帶血公司進行服務技術合作,明知她旅居美國且未對該公司提供勞務及獲取報酬,卻向對方聲稱她是技術團隊成員。蘇怡寧與家人鬧上法庭已非第一次,過去蘇父不滿他多年未回家探望病母,指控蘇怡寧涉及《刑法》遺棄罪。當時蘇怡寧透過臉書回應,以「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來形容家務事。他直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黑暗的角落,其實我也是,只是從來沒想過,這個最大的黑暗,會是來自你的家人,而且是你的父親,也從來沒想過會有需要把這種黑暗讓大家知道的一天。」蘇怡寧表示,當初創立診所時,父親曾支援200萬元,但幾年後慧智基因公開發行,父母卻不願投資,沒想到公司上市後卻反過來要股票。他認為創立診所與開公司是兩回事,父親種種控訴是情緒勒索。今年3月高檢署調查後,認為蘇父夫妻名下有多筆房地產、股票與存款,蘇母雖然年邁並患有疾病,但目前有固定住所,且生活起居都有人照料,醫療費用、生活開銷都沒問題,並無不能生存的情形,以此駁回上訴。儘管最終結果出爐,但「家務事」攤在陽光底下,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痛。律師呂秋遠提醒,儘管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父母子女間,只有愛,沒有孝順。不愛了,父母子女也就是路人,血緣沒什麼了不起的,愛才是最大。用孝順要脅子女,只會讓子女逃得更遠。(原文刊載於2022/6/20,更新於2022/12/23)
閱讀更多
2022-12-21
梁任瑋
邊境解封,海外 不動 產投資熱潮也跟著回溫,匯率狂瀉的日本再度成為國人置產的目標,但投資日本房地產究竟有哪些迷思?又有哪些該注意的眉角?
閱讀更多
2022-12-17
謝冠賢, 李淑芬
阿珍是我研究所同學,開朗熱情,是班上的開心果,工作受 COVID-19 疫情影響,無法帶團出國旅遊,兼因父親長期住在安養院,有龐大醫藥費需支付,經濟突受困頓。有一天同學聚餐時,有感而發,與我分享她的內心故事:
閱讀更多
2022-12-15
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台北報導
善用每人每年244萬贈與稅免稅額,跨年度等於有488萬的額度,因此每逢年底,就會有不少節稅過戶潮。資深地政士提到,近期有一個案例是,老爸想將市價1000萬元的房子以總價800萬賣給女兒,且房子會向銀行貸款556萬元,但女兒未婚、自由業,恐遭國稅局追繳贈與稅。
閱讀更多
2022-12-09
大竹乃梨子
相信一定會有人問:「萬一發現我深愛的男友和我的金錢觀有著很大的分歧,我們就只能選擇分手了嗎?」我的答案是:「不,未必如此」。
閱讀更多
2022-12-02
張國洋, 姚詩豪
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幾年我陸續領悟到的投資原則。這些原則,是我自己覺得要是能在25歲時就知道該有多好的事。每一則都很重要,也是我這幾年在金融投資上選擇的基石,所以特別想在此分享給大家。除了提醒可能的投資陷阱以外,也希望大家在投資的「選擇」上能想得更全面。
閱讀更多
2022-12-01
ETtoday新聞雲 記者吳珍儀
父母想幫子女買房,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最常見的就屬於現金贊助,稅務單位提醒所衍生的贈與稅問題最容易被忽略,不過善用父、母兩人免稅額度,必需繳交稅額會大幅下降。財政部高雄國稅局表示,就接獲民眾來電詢問,用自己的資金替兒子購買 不動 產,是否要申報贈與稅?(原文刊載於2022/9/22,更新時間為2022/12/1)
閱讀更多
2022-11-17
白雁時尚氣功 / 白雁老師
王先生是一家企業老闆,二十幾歲的時候,曾經在搬貨時跌了一跤,後來五十歲就出現椎間盤滑脫,因為腰痛實在太痛苦,一度準備提早退休。幸好他在出現椎間盤滑脫就趕緊保養,現在腰好了,他又生龍活虎地開工廠,事業做得有聲有色。
閱讀更多
23/ 30
第 23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