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8
蔡曉萱 整理
秋冬來臨,不僅氣溫驟降,許多人的心情也隨之低落,這種依循季節轉換而出現與消失的 憂鬱症 類型,被稱為「季節性情緒失調」,因多發作於秋冬,所以也被稱為「秋/冬季 憂鬱症 」。秋冬日照時間較短、氣溫較低,容易引起情緒低落與 憂鬱症 狀,患者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與樂趣、易怒、昏昏欲睡,甚至渴望碳水化合物、體重上升。心理師建議,這時候可以建立自己專屬的「情緒保健箱」,也可以透過飲食調整,度過秋冬的情緒低潮期。
閱讀更多
2024-10-04
聯合報/ 記者 黃羿馨 /新竹即時報導
清華大學材料系特聘教授周卓煇團隊研發「追日仿燭」智慧節律照明,經5年臨床實驗證實緩解失眠及 憂鬱症 狀,該研究也經臨床前期研究證實,可助精神患者康復,成果更獲「大腦與行為」國際期刊刊登。周卓煇今天發表成果,期許推廣到各大醫療院所。
閱讀更多
2024-10-01
蔡曉萱 整理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長者面臨多種慢性病問題,不知不覺中成為「多重用藥」的高風險族群。根據健保資料庫分析,台灣 65 歲以上長者近3成都有多重用藥情形。為何多重用藥會帶來風險?如何確保長者用藥安全?本文將詳細解析。
閱讀更多
2024-09-27
林暐鈞
《今周刊-幸福熟齡》於9月27日舉辦第八屆《幸福熟齡台日交流論壇》,在身心養生保健講堂部分,邀請到蓮花基金會董事長黃宗正以《從樂活到終活,智慧的人生》、Gaia Torah行銷長黃韋寧、Gaia Torah亞太區代言人唐豪悅醫師以《寵愛自己,喚醒天然重生之美》為題分享,為蒞臨的大家預備美好的老後人生。
閱讀更多
2024-09-11
陳禹蓁
無論個體差異多大,死亡都是人人的命運共同歸宿。長期服務於高齡醫院的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認為,隨心所欲地生活,才是熟齡幸福的祕訣。
閱讀更多
2024-08-22
丁菱娟
前一陣子遇到一位女性朋友,她在職場上是女強人,每個人都覺得她勇敢、堅強、獨立、嫁了個好老公。尤其她經常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出遊、進出高檔飯店、享受米其林等級餐廳的照片,大家總是羨慕不已。但在一次聚會中,她竟然跟我說她得了 憂鬱症 ,原來她在夫妻和子女關係上一直不符期望,我簡直驚得不敢相信。
閱讀更多
2024-08-21
蘭迦納特
額葉損傷病患遇到的記憶問題,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記憶挑戰有著直接的關聯,而這個關聯成為我對前額葉皮質深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即使在沒有具體損傷的情況下,前額葉皮質的功能仍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進一步導致顯著的記憶問題,例如我在埃文斯頓醫院神經心理學診間測試的許多病患,轉介過來是為了評估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但在進一步測驗後,卻發現是臨床上的 憂鬱症 。
閱讀更多
2024-08-19
林暐鈞
每一個人面對親人離世時,都有不同的悼念方式,你以為的怪異,也許只是他消化悲傷的儀式。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說,「有一位死亡咖啡館學員的父親過世後,每晚照樣打電話給父親。」話筒另一端不再有回音,但愛仍延續,「家人叫她別再打導致她 憂鬱症 ,後來我們一起陪她打,走過低潮,她還出書幫助走不出喪親痛苦的人!」現年60歲的郭慧娟,是台灣「死亡咖啡館」的創辦人,10年來透過咖啡館推廣生死教育,影響逾5萬人,以「擺渡人」之姿助人脫離心痛、邁向下階段人生,「只要上天願意給我更多時間、金錢、體力、智慧,我都願意做。」
閱讀更多
2024-07-30
葉庭均
目前雖然很難有確切的定論來說明焦慮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但研究已經確認了不少因素,能增加其發生的機率。我們兒時那些造成明顯身心創傷的個人經歷,在心智未完全發育的年幼時期所遭遇的創傷,往往會對之後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
閱讀更多
2024-07-26
多琪.柯恩
每個人都會經歷悲傷、空虛、無聊等不適的情緒,但不一定會患上 憂鬱症 。經歷到這些情緒時,我稱之為「沮喪感」(the blues),它雖然很擾人,但終會過去。 憂鬱症 的類型很多,但跟沮喪感完全不同。 憂鬱症 的發作可能持續好幾個月,在這段時間,患者會感覺自己生活在黑暗之中。
閱讀更多
3/ 30
第 3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