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3
吳孟昌
當孩子年齡越來越大,父母在經營親子關係時,最大的考驗不在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要學習扮演「聆聽者」,因為對於大孩子而言,「被理解」比什麼都重要。以下的步驟,可以協助你好好扮演「聆聽者」的角色,讓你們親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和諧、親近。
閱讀更多
2022-12-27
鄭廳宜
所謂景氣行情就是股市將隨著全世界與該國的GDP年增率成長而上漲。簡單地說,GDP可以視為大盤指數的基本面。如果要觀察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在成長,大家會觀察GDP年增率,也就是經濟成長率。
閱讀更多
2022-12-07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
我整整抖了兩天,不是因為酒精、咖啡的戒斷症狀,而是來自內心深處升起的恐懼,這是我剛發現鼻咽癌第四期時的心情。「鼻咽癌四期,腫瘤已侵犯到大腦。」當下真的只有「傻眼」可以形容。鼻咽癌從發現到治療的進程速度非常快,因為無法開刀,治療方式只能選擇放療加上化療,距離確診到開始療程,僅僅只有兩週的時間。
閱讀更多
2022-11-09
橫山光昭
根據人力銀行最新統計,臺灣39歲以下族群,個人名下總存款,平均只有13.3萬元,甚至有超過兩成的人,零積蓄。作者橫山光昭學的是會計,卻被公司派到門市當業務,因此他只待了幾年就離職,準備代書考試。當時的他才25歲,有兩個小孩要養,家裡卻只有他一份薪水。這樣很難存錢?錯,他利用自創的家計三分法、靠三本存摺,從跟人借錢來準備創業,到37歲不到就存到第一桶金,更成為日本累積銷量達300萬本以上的作家和理財顧問,幫助超過23,000個家庭,從月月赤字,變年年有餘。(編按:全書日圓以臺灣銀行一月公告之均價0.27元計算)
閱讀更多
2022-10-08
菲女狼
當年兩人成績半斤八兩,沒想到出社會愈久,彼此的發展差異愈大。阿聰都當上跨國公司的副總了,志杰仍是個彷佛永遠不會升遷的萬年業務。而這工作還是志杰先前失業窩在家當了兩年米蟲,阿聰看不下去,託人給志杰介紹的職缺。(原文刊載於2020/2/17,更新時間為2022/10/8)
閱讀更多
2022-09-30
翁申霖
全球面臨少子化、高齡化海嘯來襲,尤其日本更出現超高齡化的現象,導致療養院數量一年比一年暴增,為了不讓老年人的生活受到孤立,日本福岡一間療養院想出奇招,特地招募超可愛的「寶寶員工」與阿公阿嬤歡度另類的天倫之樂,如此鮮活的互動也有助於長輩延緩退化。一名85歲的老奶奶開心地說,平常喜歡編織和看電視,但看到嬰兒和幼童來時,她願意放下一切與他們共度時光。
閱讀更多
2022-09-08
我年過60,又怎樣?黎兒人生相談室之70
A:我是祥和,今年47歲,老婆39歲,結婚11年,有個6歲將上小學的兒子。3年前兒子上幼稚園之後,老婆就回到原公司上班,但她突然變得情緒不穩定,一有看不順眼的事,就會突然發飆,抓狂到超出常軌,更不時對我打罵,我去衛生所及醫院詢問,都認為她是「邊緣性人格障礙」,要我帶老婆就醫,但我實在做不到。這3年家庭完全失去歡笑,我很想帶著孩子離婚,但又怕爭不到孩子親權,雖然她不至於對兒子出手,但我不放心兒子跟這樣的媽媽生活,內心多少還是期望3人一起快樂生活,我該怎麼辦才好?老婆變成暴力妻,原因不在我,我沒有外遇或不顧家,推測或許跟她成長經驗有關。她兒時父母離婚,跟著父親幾年後就被送到安置機構,讀高中時才又接回來,一直沒有安全感。但她對外表現開朗,因此回歸職場時大家都很歡迎,即使她在家變成狼,也沒聽說她在職場有任何狀況。她常說「工作很累,不要吵」,一旦孩子晚上亢奮不睡覺,而她隔天有會議或重要工作時就會抓狂,要我帶孩子去別間睡覺。孩子若仍嬉鬧,她就把我拉到廚房打到鼻血直流,或抓咬我的手臂、小腿,處處留下傷痕,導致我很久無法穿短袖或短褲,雖然至今沒去醫院驗傷,但我已用手機拍下許多受傷照片。對我而言,一年到頭沒有哪一天覺得「今天是美好的一天」,還好有兒子,否則我也覺得憂鬱到需要去看精神科!雖然老婆盡量不在兒子面前動手,但孩子逐漸長大,隱約知道媽媽的暴力行為。我怕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會缺乏安全感,思考怎樣才是對孩子最好?
閱讀更多
2022-07-22
喬許.布朗/ 布萊恩.波提諾
資本革新公司(Capital Innovations)的創辦人暨首席投資長──麥可.安德希爾,率先開拓許多現在廣為使用的非常規投資組合策略。他10歲開始就到工地當木工、經營社區的除草服務;大學畢業後曾在雷曼兄弟實習,後來更有幸進入全球最大的幾間資產管理公司工作。擅長評估風險與報酬的他要告訴大家:最重要的永遠都是現金流。
閱讀更多
2022-07-05
中時新聞網 王嘉慶
許多人習慣睡前滑一下手機,滑完就放在床頭附近,網路盛傳這類NG行為恐導致罹患腦癌,醫師澄清,「實際上是不會的」。不過醫師也提出警告,腦部是非常脆弱的部位,一些不良習慣最好戒掉,若出現2種頭痛症狀,應提高警覺。
閱讀更多
2022-07-01
羅子琦
關係中的雙方持續感到緊張或焦慮,可能會不自覺地拉入第三方,或自己成為第三方來緩解,這便是家庭關係中的「三角關係」。
閱讀更多
4/ 16
第 4頁,共 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