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6
郭美懿
近日疫情多點爆發,6日新增281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推估疫情可能還要半個月才會到達高峰,更有醫師預估Omicron恐燒3個月。社區感染風險增加,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並施打疫苗,也可以依循六大營養指南讓免疫功能正常發揮,從飲食方面提升自己的免疫力。
閱讀更多
2022-02-21
NOW健康
連續假期的暴飲暴食或喝酒,加上不規則的生活作息,讓腸躁症找上門。由於連續假期的晚睡晚起等生活作息不規律,嚴重甚至伴隨肌肉痠痛,失眠,消化不良等症狀,還有特別是高油脂的食物加上酒精容易導致結腸收縮與腸痙攣而產生腹痛和腹瀉等狀況。
閱讀更多
2021-08-27
照護線上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人最常見的白血病,好發於六十歲以上長者。發病後,大量癌細胞會隨著血液循環到全身,對健康衝擊劇烈且病程發展快速。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侯信安醫師說,過去四十年來治療武器僅有化學治療或幹細胞移植,年長及共病症的體弱患者因難以承受標準化療的副作用,僅能降低治療強度,導致治療成果較差,存活時間僅有4.1個月。
閱讀更多
2021-07-22
白雁時尚氣功 / 白雁老師
夏天濕氣重,腸胃總是特別敏感,特別是陽氣不足的人,體內濕寒排不出,削弱免疫能力,常常發生肚子痛、拉肚子甚至腸胃炎。在全年最熱最毒的三伏天,暑、熱、濕氣交結,對人體來說,卻是最需要防脾胃虛寒的時候。《傷寒論》裡說:「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中醫認為,脾胃是將食物轉化為身體氣血的重要臟腑,如果脾胃不好,消化功能差,氣血生成就會有問題。
閱讀更多
2021-04-16
丁彥伶
免疫力是要維持平衡的,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所以不是靠藥物來補充就能讓免疫維持平衡,而是 要靠飲食來促進健康。免疫力一旦維持好,就能有效避免細菌、病毒來侵擾。
閱讀更多
2021-03-10
李易紓
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顯示,胃癌分別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8位及發生人數第8位,每年有2,000多人死於胃癌及4,000多名新發生個案,好發於50歲以上成人,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6倍,因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要到晚期才確診,約有4成患者已經無法開刀,只能依賴化療,嚴重威脅國人健康與生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林肇堂說,30多年前胃癌是十大癌症死因第1名,因為當時飲食習慣多以醃漬為主,也因此胃癌可以說是「窮困年代的病」。如今導致胃癌發生的原因,大致上仍與環境、飲食、免疫、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慢性胃病有關,其中8至9成的胃癌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的!要早期發現胃癌,唯一方式就是定期做胃鏡(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甚至不用開刀,只要做一次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就能將早期癌局部切除,治癒率相當高。以下是林肇堂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原文刊載於2022/3/9,更新時間為2023/7/13)
閱讀更多
2021-02-18
風傳媒 / 林彥呈
對於許多上班族而言,「退休樂活」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為了達成目標,又曾做過哪些準備呢?根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國人投資金融商品仍屬保守,尤其偏愛定存,這讓理財專家施昇輝、夏韻芬深感不以為然。
閱讀更多
2020-08-26
林芷揚
核桃、杏仁、芝麻、開心果、葵瓜子、花生、腰果等堅果種子類,是近年很夯的養 生食 物,其含有的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血脂、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別忘了,這些堅果種子也含有較高的熱量,適量補充才能真正吃出健康!
閱讀更多
2020-08-21
創健預防醫學機構 共同審稿/院長陳建志醫師
隨著氣候變遷,夏日溫度逐年升高,民眾愛吃生冷的食物解暑,不小心就把細菌吃下肚?人手一杯手搖飲品,你有注意過糖份攝取嗎?夏日除常見的體溫失衡引發中暑外,也有許多疾病接連發生,就讓創健告訴你,該如何預防才能安心度過夏日假期!
閱讀更多
4/ 11
第 4頁,共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