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8
稻盛和夫
編按: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罹癌後接觸佛法,並將自己的人生、經營經驗與佛法之道結合,悟出的新生存法則。因為這樣的經歷,他體悟到人生與商場都充滿不確定性,此時必須回歸「本質思考」,從核心價值出發,自然能找到不為環境影響的正確之道。在《稻盛和夫 生存之道》裡,他以「利他之心」為核心,指出追求利他最終也將帶來利己的結果,並透過自己成功翻轉日本航空的經驗,強調「利他」的實踐價值。
閱讀更多
2025-02-26
Peter Su
什麼是長大? 有人說,是經驗的累績,有人說,是枕邊的頭髮,有人說,是離家的窗景。 但是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長大,是一段學會和自己妥協的過程。
閱讀更多
2025-02-25
克雷‧勞特雷奇
拜科技進步之賜,人際間的往來更加頻繁,但疏離感卻益加嚴重。在二〇一八年,英國首相梅伊任命了「孤獨部長」(Minister of Loneliness)來專責處理人民的心理健康問題。
閱讀更多
2025-02-25
克雷‧勞特雷奇
懷舊幫助我們恢復社交生活。我研究了懷舊心理學二十多年,但直到最近幾年才恍然大悟,懷舊與未來密切相關。想當然耳,懷舊會帶我們回到美好的往日時光。但研究顯示出,每次重返往日時光,都是在為未來的旅程在打包行李。過去並不是真正的目的地,而是未來旅程的補給站。
閱讀更多
2025-02-20
老黑(田臨斌)
記得大約十年前我們曾勸當時六十多歲的長輩換房,把住了幾十年的老公寓換成電梯大樓,反正已經退休且小孩都已成家,住得小一點或遠一點沒關係,他們說沒必要,搬家很累,而且兒孫習慣回老家,花錢裝潢換家具浪費錢,能用就好。現在年近八十他們開始後悔,因為上下樓梯越來越吃力,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另一原因更令人唏噓,他們說現在比當年更有錢,卻沒地方花!
閱讀更多
2025-02-12
盧俊義
每次來醫院,她都是用手推輪椅帶自己的兒子前來。不是兒子要看醫師,而是她自己──她的乳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她的兒子出生時就是身障兒,她的先生因此離棄這個家庭,連兒子也不要了。她含著眼淚,堅忍地將養育孩子的責任扛了下來。她背著身障的孩子去打工,養活自己和孩子。
閱讀更多
2025-02-05
歐陽立中
看到有網友分享說,有次他下班搭捷運,因為工作太累,找了個位置坐下後就睡著了。但沒多久,進來兩個大聲聊天的大媽,其中一個往他旁邊一坐,另一個大媽就對他說:「肖年欸,位子借我坐一下。」他本想藉著戴耳機裝沒聽到,但沒想到大媽繼續說:「哩洗沒聽到喔?」後來他沒辦法,只好回大媽說:「抱歉啦,大姊,我很累,對面還有位置啊!」沒想到大媽非但沒有知難而退,反而大聲嚷嚷:「你才幾歲就在喊累?我都這麼大年紀了,給我坐一下是會怎樣?」搞得全車的人都往他們這看。
閱讀更多
2025-01-21
林靜芸醫師
根據文獻,年紀大的人知道自己時間有限,會有「社會情緒選擇現像」,面臨長期目標與短期情緒衝突時,傾向珍惜 眼前 的小確幸。加上老人來自職涯或是社會壓力較小,人生幸福指數在80歲時達到高峰。
閱讀更多
2/ 30
第 2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