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神經退化

顯示第 314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51

失智症大多不可逆!營養師3大絕招,預防腦退化、有效降低失智風險

tCol 2020-04-15

林芷揚

失智症大多不可逆!營養師3大絕招,預防腦退化、有效降低失智風險

全球人口老化是趨勢,失智人口也隨著增加。台灣失智人數目前約27萬,但國內失智症診斷率僅三成,民眾清楚認識失智症的比率只有3%。多數人都擔心失智症找上門,卻對於失智的種類、症狀、預防方法一頭霧水。營養師提醒,透過日常正確飲食和生活習慣調整,就有助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閱讀更多

健忘、常弄丟東西,64歲確診阿茲海默症 別輕忽年輕型失智症,這些症狀你有嗎?

tCol 2020-03-06

林芷揚

健忘、常弄丟東西,64歲確診阿茲海默症 別輕忽年輕型失智症,這些症狀你有嗎?

64歲的張先生發現自己的手機、錢包常常弄丟,幾度懷疑是被人偷竊,但是後來發現自己很容易忘記近期事物,甚至忘記吃過什麼東西,煮開水時走到客廳拿東西,走出去之後就忘記要拿什麼,也忘記剛剛還在煮開水,甚至變得不會算數。就醫檢查後發現,原來他罹患了阿茲海默症。

閱讀更多

失智症剋星!醫師證實:每天做對「這4件事」遠離腦梗塞、大腦退化!

tCol 2020-01-03

照護線上

失智症剋星!醫師證實:每天做對「這4件事」遠離腦梗塞、大腦退化!

當平均年齡不斷攀升的今日,大家不僅想要活的久,也想要活的品質好。什麼叫做活的品質好,就要手腳會動,頭腦也靈光。因此,失智變成個熱門話題!

閱讀更多

失智症/研究證實:每天做對7件事遠離失智症、心肌梗塞!

tCol 2019-12-03

NOW健康

失智症/研究證實:每天做對7件事遠離失智症、心肌梗塞!

有1項新的研究認為,只要生活中遵循簡單的7個方式,不僅維持心臟的健康,同時也可能藉此預測失智症風險和預防神經系統疾病,研究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研究的主要作者是由法國巴黎大學附屬公共研究機構的衰老和 神經退化 性疾病流行病學系的Séverine Sabia所帶領。他與團隊研究美國心臟協會(AHA)最佳心血管健康指南(Life's Simple 7)與日後罹患失智症風險的關聯性。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的說法,Life's Simple 7是依照7個改變生活方式,改善心血管健康,防止心臟病的發生。

閱讀更多

失智症,是中年後人生的殺手!國健署勸:預防大腦退化,5大處方愈早愈好

tCol 2019-11-20

國健署

失智症,是中年後人生的殺手!國健署勸:預防大腦退化,5大處方愈早愈好

9月為國際失智症月,國際失智症協會連結全世界71個國家的失智症協會及失智症患者、家屬共同響應失智症宣導活動。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每3秒鐘就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全球失智症人口為4,680萬人,到了2025年預估人數將高達1億3,150萬人。

閱讀更多

失智症不可逆!醫師4招降低退化風險,「心智飲食」這樣吃

tCol 2019-08-23

林芷揚

失智症不可逆!醫師4招降低退化風險,「心智飲食」這樣吃

目前,台灣每7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老人,而在這些老人當中,每12人就有1位罹患失智症,比率高達8.3%。在人口急速老化的現在,如何有效抗老成為大眾關心的熱門話題。

閱讀更多

失眠睡不好,可能是大腦退化前兆?必知「巴金森氏症」7大症狀

tCol 2019-07-18

林芷揚

失眠睡不好,可能是大腦退化前兆?必知「巴金森氏症」7大症狀

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症都是大腦退化疾病,一般人常常搞混。巴金森氏症不只會手抖,睡不好、常做惡夢、晚上莫名腿部抽動都有可能是疾病前兆。

閱讀更多

找不到手術室在哪…英國失智醫師樂觀面對「這是一個恩典!」

tCol 2018-09-21

林芷揚

找不到手術室在哪…英國失智醫師樂觀面對「這是一個恩典!」

72歲的英國醫師珍妮佛(Jennifer Bute)十年多前出現失智症狀,她記不得密碼、人名、忘記吃過晚餐,甚至找不到手術室在哪裡,不得已在58歲就放棄她的醫師執業生涯,並在63歲時自我診斷:我得了阿茲海默症。

閱讀更多

巴金森氏症纏身 美好退休生活一夕變調

tCol 2018-09-12

健康傳媒 - e 起 i 健康

巴金森氏症纏身 美好退休生活一夕變調

現年55歲的沈先生,6年前覺得整個人不對勁,左側肢體出現動作遲緩、顫抖等症狀,經就醫後確診為巴金森氏症,原本積極計畫退休後可以到處遊山玩水,卻被這突如其來的身體病變,改變了下半場的人生。

閱讀更多

巴金森氏症尚無解  有氧運動防退化

tCol 2018-09-12

林思宇

巴金森氏症尚無解 有氧運動防退化

巴金森氏症不罕見,只是早期難察覺,若有單側手抖、行動遲緩,建議就醫檢查;目前僅能靠多巴胺等相關藥物減緩症狀,副作用因人而異,平日保健靠多做有氧運動。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