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肝細胞

顯示第 11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42

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超標! 常見4款降血脂藥物1次搞懂

tCol 2024-07-30

NOW健康

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超標! 常見4款降血脂藥物1次搞懂

血脂主要由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所組成,一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數值超標,高血脂上身恐增加民眾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臨床上常見降血脂藥物有斯他汀、膽酸結合樹脂、纖維酸鹽衍生物、菸鹼酸等4大類型,食藥署建議,患者開始服用藥品後,應定期追蹤血脂控制情形及服藥狀況,即使血脂數值已恢復正常,亦不要隨意停藥。

閱讀更多

他總把每一次生日,當作最後一次!施明德肝癌逝,女兒:我們沒有遺憾,只有完整的、完美的愛

tCol 2024-01-15

郭美懿

他總把每一次生日,當作最後一次!施明德肝癌逝,女兒:我們沒有遺憾,只有完整的、完美的愛

編按:慟!台灣曼德拉施明德,因肝癌於1/15病逝!對於這樣反貪腐運動家的離開,媒體人陳文茜、游盈隆(現為台灣民意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等職務)等多位親友都相當不捨。陳文茜哀悼施明德「永遠的革命領袖、反貪腐運動家」,永遠闔上眼睛了。游盈隆曾感念,「施主席一生為台灣民主、自由、人權奮鬥打拚,坐牢超過25年,堪稱台灣曼德拉,對社會有莫大貢獻。」而施明德對家庭、身邊親友的愛,也從未有少,對於父親的離世,其愛女也獻上深深告白,「父親總把每一次生日,當作最後一次,現在回想起來,我們沒有遺憾,只有完整的、完美的愛。」

閱讀更多

猛爆性肝炎病程進展快!醫:未及時治療致死率高達8成

tCol 2023-07-13

NOW健康

猛爆性肝炎病程進展快!醫:未及時治療致死率高達8成

生於1959年6月的合庫金董事長林謙浩,剛上任2週,不幸病逝,享年64歲。公股金融圈傳出此項訊息,林謙浩自我要求甚嚴,對於工作表現則有很高期許,疑似猛爆性肝炎發作至榮總就醫,住院治療,但仍回天乏術,享壽64歲。

閱讀更多

食物發霉「切掉」就能吃?專家示警:這種發霉後長出的來「毒物」,毒性是砒霜的68倍!

tCol 2023-03-28

招名威

食物發霉「切掉」就能吃?專家示警:這種發霉後長出的來「毒物」,毒性是砒霜的68倍!

黃麴毒素便是俗稱發霉後長出的來毒物,毒性極強,是砒霜的68倍、氰化鉀的10倍,對肝臟組織的破壞性極強,還是非常強的生物致癌劑,只要1毫克就達到致癌劑量,因此,1993年它就被世界衛生組織的癌症研究機構(IARC)劃定為1級致癌物。

閱讀更多

只花一年消除中度脂肪肝!不是運動,她60歲「改變一個習慣」狂瘦10公斤,醫師驚「肝臟顏色變深了」

tCol 2023-03-26

洪慧如 整理

只花一年消除中度脂肪肝!不是運動,她60歲「改變一個習慣」狂瘦10公斤,醫師驚「肝臟顏色變深了」

脂肪肝是現代人最常見的肝臟疾病,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錢政弘日前於臉書上分享,一個他親眼所見「消除脂肪肝」的驚人案例。一位一年前還患有中度脂肪肝的60多歲婦人,一年後再回來做超音波,肝臟竟完全正常,脂肪肝消失了,不但如此,體重這一年也減下快10公斤,她是怎麼做到的?

閱讀更多

燉排骨湯多加這一味,夫妻「以為高溫就沒事」竟腹瀉、雙雙罹肝癌…醫:觀念錯最可怕

tCol 2022-09-28

翁申霖

燉排骨湯多加這一味,夫妻「以為高溫就沒事」竟腹瀉、雙雙罹肝癌…醫:觀念錯最可怕

吃進身體內的東西一定要謹慎小心,以免「病從口入」!一對夫妻因工作勞累,經常燉煮排骨湯來補身體,不料卻因加了不適當的食材,導致越補越慘,開始出現臉色變差、腹瀉、噁心等症狀後,就醫才檢查出雙雙罹患了肝癌,究竟為什麼會這樣?有哪些地雷一定要特別注意?

閱讀更多

B型肝炎急性、慢性怎麼分,不篩檢恐已罹肝癌?2故事啟示:命運取決是否定期追蹤治療,非常重要

tCol 2022-07-18

照護線上

B型肝炎急性、慢性怎麼分,不篩檢恐已罹肝癌?2故事啟示:命運取決是否定期追蹤治療,非常重要

「幾年前,遇過一位年輕人從來都沒用過健保卡,平時的身體狀況也不錯,但在第一次用健保卡時,就發現已經罹患肝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炎防治中心主任黃志富教授分享。

閱讀更多

C肝、肝功能欠佳不治療,染新冠死亡風險增!切莫拖延篩檢治療:肝炎專家圖文解析

tCol 2021-08-26

照護線上

C肝、肝功能欠佳不治療,染新冠死亡風險增!切莫拖延篩檢治療:肝炎專家圖文解析

「C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若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是非肝硬化者的3.3倍!」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教授說:「C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感染新冠後,會發生全身性發炎反應,甚至導致『細胞激素風暴』,破壞包含肝臟在內的全身器官。有鑑於肝硬化患者正常的 肝細胞 比正常人少很多,只要有一點損害就可能使肝功能惡化,進展成器官衰竭,增加重症及增加死亡風險。」

閱讀更多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