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1
郭美懿
三陰性乳癌缺乏治療標的,無法針對癌細胞進行精準治療,更使得三陰性乳癌的治療選擇少,存活期也較其他類型的乳癌來的更短。所幸經歷近20年空窗,三陰性乳癌終於找到標靶,能精準鎖定癌細胞,作用如同散彈槍一般,釋放強效毒殺藥物攻擊鎖定的目標,發射出的散彈槍彈藥會連帶攻擊周邊癌細胞,為病友帶來精準治療的益處。
閱讀更多
2023-06-01
數位內容部
臺北醫學大學 今(6/1)在雙和醫院,舉辦雙和校區啟用暨63周年校慶典禮,現場貴賓雲集,包括副總統賴清德、衛福部政務次長王必勝、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及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等貴賓皆蒞臨致詞。北醫大體系校院主管、校友及各界貴賓逾400人,共同慶賀北醫大啟用雙和校區,未來將成為臺灣生醫科技發展的重要基地。
閱讀更多
2023-05-22
產業熱焦點
腦中風是造成全球死亡、失能的主要原因,更是台灣成人身體障礙的主因之一,造成病患與照顧家庭的沈重負擔,近年更有年輕化傾向。由於「血栓形成」過程幾乎無症狀,大多數民眾因無症狀不自知,非要等到中風才驚覺。本文專訪萬芳醫院心血管中心謝敏雄主任,摘要整理造成腦中風的「血栓」成因,而心房顫動患者因血流在心房停滯是高風險族群,好發在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患者、肥胖、長期熬夜等族群,建議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及早服藥預防中風發生。
閱讀更多
2023-03-15
數位內容部
長照2.0施行已逾六年, 臺北醫學大學 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協同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台灣長照及高齡健康管理發展協會等組織,共同規劃「超2025向前行-長照2.0六年總體檢」,於3月15日舉辦第一場總體檢論壇,邀請學者專家與會共襄盛舉。
閱讀更多
2023-03-03
韓柏檉
2008年初罹癌至今,將超過15個年頭,一路太太幼香陪伴支持與鼓勵,人生由黑白轉為彩色,但無常之路迎面襲擊而來,太太在2017年7月卻因癌症過世,這個痛、這個角色的轉換,誰懂?健康養生、防癌抗癌,人人朗朗上口,市面上各種方法、招數比比皆是。在雙重的狠痛下,更明白了一些世間道理,養生、防癌、抗癌,所要做的事情幾乎一樣,差別在於是否多了一項「進醫院看醫生治療否?」回到家裡就是「自療」囉!自我療癒,近年深深體悟,大道至簡,以道御術的精神與哲理,世間方法招數多如過江之鯽,但真正的精隨「道法自然,萬法唯心」,人有千百種體質,不同的方法各有其妙處,但也並非人人適用。
閱讀更多
2022-09-06
郭美懿整理
在北醫附醫安寧病房外的戶外平台,有座美麗的空中花園「心悅園」,天氣晴朗時可供病患與家屬走出病房舒展筋骨,氣候不佳時也能從病房內看到綠意盎然的景觀。這個給予安寧病人與家屬一方靜謐的療癒空間,設立背後卻有滿滿洋蔥,捐贈者是台灣知名商務律師陳玲玉,為紀念在北醫安寧病房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母親所設立。
閱讀更多
2022-05-24
聯合新聞網 / 綜合報導
有鑑於PCR採檢需求暴增,北市的社區篩檢站已由12處增至24處,新北也設置38處篩檢站提升篩檢能量,民眾快篩陽性後該去哪裡PCR核酸檢測呢?
閱讀更多
2021-08-26
HEHO記者李祉函
編按:由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台積電與慈濟購捐的1500萬劑BNT疫苗,首批8月底9月初、也就是下周就要到貨,外傳這批疫苗量高達195萬劑,將優先供給12-18歲青少年學生族群。對此,指揮中心在27日宣布,BNT疫苗將自8月28日下午2點起開放非學生族群意願登記,呼籲有需求的民眾上疫苗平台登記。輝瑞的BNT疫苗是由美國、德國研發,為mRNA疫苗,完成2劑疫苗接種7天後,保護力可達 95%,至於常見副作用、心血管不良反應有哪些?接種後需要注意的事項,來看專家怎麼說。
閱讀更多
2020-08-11
林芷揚
台灣40歲至70歲的男性,高達52%的人有功能障礙勃起,其中僅10%尋求治療,求診率偏低。值得注意的是,勃起功能障礙是心血管疾病、攝護腺疾病、血脂異常、糖尿病、憂鬱症和高血壓等疾病最早出現的警訊,影響的不只是性生活,若有症狀應及早就醫。
閱讀更多
2020-03-17
照護線上
隨著流感與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的流行,許多人開始注重口罩、及酒精洗手的習慣,也很關心要如何提升免疫力。 臺北醫學大學 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周百謙主任指出,免疫力其實是個不容易定義的名詞,很多因素都可能使人體對外界的抵抗力下降。除了維持規律的生活以及運動習慣外,環境品質的改善更是不可或缺!新冠病毒(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引起大眾對於群聚感染的恐慌,因此待在室內、家中的時間比平常更多。影響到病毒對身體影響的因素很多,這部分包含內在免疫力,也就是由淋巴球等免疫細胞所構築的防線;此外就是結構性免疫力,氣道結構有問題時會造成病毒的停留時間延長,造成入侵肺部的機率增加;但最常被忽略的是環境免疫力,所指的是由於環境未能有效調節,造成氣道反覆發炎,引起呼吸道面對外來病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要有效面對新冠病毒(新冠肺炎)與流感病毒的威脅,以上三大因素,缺一不可。
閱讀更多
2/ 10
第 2頁,共 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