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3
林靜君談心室
「我老公6年前轉職到外縣市,工作需要輪班,平常多半由我打電話給他,不知道他在幹嘛,常講沒兩句就說要睡覺。難得回家,卻幾乎都在補眠,我們說話的時間好少。擔心他的健康要他換工作,他氣呼呼說我太天真,年過40歲能保住工作就要偷笑了,要我不要害他失業,說只喝西北風不會飽。」一位署名安安的女士來信述說她的困擾,覺得婚姻關係名存實亡,她想要對方改變,另一半卻不願意配合,覺得好無奈,不知道該怎麼辦?
閱讀更多
2021-09-02
慕新陽
為什麼「放棄」兩個字有十五個筆劃,而「堅持」有十六個呢?那是因為,堅持比放棄多一點,一切就會變得不一樣。
閱讀更多
2021-07-07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自5月15日宣布防疫進入第三級警戒後,學校停課,很多上班族也採取遠距上班,餐廳只准外帶,以減少大家外出感染的機會。這種宅在家,只有和家人共處的時光,倏忽就過了一個多月。對於已經進入第三人生的我們,不能出門與朋友相聚,生活樂趣頓時減少了很多。很多專家建議,應該要學習「享受孤獨」,但如果能不孤獨,為何要選擇孤獨呢?我認為應該要盡可能延後孤獨的時間。
閱讀更多
2021-06-22
林志豪醫師
台灣目前新冠病毒疫情延燒,各大醫院尤其急診室人滿為患,對於經常頭痛而常跑醫院急診室的病人在這裡要提供幾點大家可以注意的地方。
閱讀更多
2021-06-15
李易紓
停課不停學近1個月,小學生、國高中等青少年使用3C產品時間拉長不少,就算快要暑假,都可能還有不少線上功課得交付;部分教師亦指出,自己連上二節課,眼睛就超級酸澀,孩子們1天7堂節,連體育課都要看螢幕,肯定重傷視力!
閱讀更多
2021-06-02
Melody殷悅
Never say never! 有些妳年輕時壓根沒想過會愛上的事,最後竟然越做越喜歡,就像下廚。
閱讀更多
2021-05-28
粉圓妹
我說住青旅最有趣的事,旅人會交換人生、旅遊、職涯經驗,有時可以聽到讓自己大開眼界的事,激盪出不同的想法。
閱讀更多
2021-05-24
拿督鄭博見DAC(Dato'Anthony Cheng)
編按:曾獲「華人楷模年度人物」、馬來西亞拿督鄭博見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原本症狀輕微、在家自我隔離的他,染疫14天後病情急轉直下一度命危。從鬼門關走一遭回來,拿督鄭博見公開染病全過程,他以自身經歷奉勸確診病患一定要做血液和肺部X光檢驗,了解自己的真實病情。 事實上,台灣與國外都曾發生多起COVID-19 患者,猝死在家中的悲劇,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說明,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該患者的症狀會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可以正常應答,甚至還能滑手機。由於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要送進急診時,往往已經太遲了。 然而,在疫情延燒時期,冒然衝急診是很危險的舉措,那麼,在家自我隔離的確診者,該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現「隱形缺氧」呢? 黃軒醫師強調,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德國研究顯示,COVID-19確診者中,只有32%會出現「隱藏缺氧」症狀。另外,出現合併隱藏缺氧症狀的染疫者死亡率只有18%,甚至比出現合併典型呼吸困難衰竭症狀的染疫患者死亡率約30%,還要來得更低。 黃軒醫師建議, 若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不安心,可以考慮購買「血氧濃度計」或是有些智慧手錶就有提供血氧偵測功能,若低於90%就要提高警覺。 美國的作法也很值得參考,一開始由醫護人員確認輕重症、分艙分流後,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在家自我隔離期間,由家庭醫師遠端 視訊 看診、隨時掌握病情,這也值得台灣借鏡。 最後,再次提醒,此時千萬不要輕易衝急診室,不但讓醫療量能負擔加劇,由於急診室可能充滿各種變異病毒,不小心帶病毒回家就得不償失囉。 以下是大馬拿督鄭博見染疫的親身告白:
閱讀更多
8/ 12
第 8頁,共 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