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8日
udn聯合新聞網
本土確診飆升,家用快篩試劑販售實名制今(28日)起上路,民眾可依循口罩實名制1.0販售模式,於全台4,909家健保特約藥局及58個偏鄉衛生所,持健保卡或居留證購買。 依指揮中心宣布,家用快篩實名制1份5劑,每劑100元,故一份售價為500元,並比照口罩實名制初期,依身份證單雙號分流購買,每輪每身分證字號僅可購買1次。 為方便民眾查詢販售藥局,除衛福部網站可查詢外,網路上也有不少實用地圖,讓民眾可以秒查販售地點和販售狀況。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8日
郭美懿整理
本土疫情大爆發,單日確診人數突破萬人大關,民眾排隊爭搶購買家用快篩試劑,各地醫院急診也被塞爆,究竟我們在後疫情時代,將邁向流感化的今天,民眾應該如何自保?亞東醫院家醫科醫師鍾曜任從外出、居家、個人保健、出現症狀等方面提出防疫指引,呼籲民眾別心慌,一起努力邁向與病毒共存的後疫情時代。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8日
NOW健康
快篩試劑實名制於今天(28日)首上路,全國近5千家特約藥局販售1盒5入(500元)的平價試劑,一早許多藥局門口即大排長龍,不過,連線系統卻當機,民怨四起,藥師怒批健保署未做壓力測試,讓藥師成為民眾的出氣桶。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7日
郭美懿整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公布國內新增8822例本土個案及101例境外移入個案,而明日(4/28)快篩實名制上路,將依循口罩實名制1.0模式於藥局通路販售,1份5劑,每劑100元。販售同樣採身份證字號尾數單雙分流,由於明上路第一天為週四,所以尾數雙號的民眾可持健保卡優先購買,周日則不限單雙號。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6日
李易紓整理
台灣疫情進入新階段,週二(4/26)本土確診更超過6200例!隨著每天確診數字跳增,指揮官陳時中說,未來全台可能會有460-470萬人確診,萬一收到簡訊需要進行隔離,究竟是要去醫院?或者是只要居家照護?或者要去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 《今周刊》整理圖表,讓讀者可以快速釐清自己屬於哪一種身分,第一時間不用擔心!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6日
李易紓整理
本土確診病例連兩天超過5000例,週二(4/26)居家隔離改為「3+4」新制,對於匡列密切接觸者的天數,也從原本的4天縮短至2天。 民眾在接觸到確診案例後、自己被列入密切接觸者,第一步就是要用家用快篩來確認是否染疫,萬一快篩陽性,不少人想到是「立刻往急診室做PCR」,這樣的想法卻已經造成急診室人滿為患!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6日
翁申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公布國內新增633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6,295例本土個案及44例境外移入(22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5日
林依榕整理
台灣本土疫情持續突破單日5000人確診大關,今(25)日本土新增病例為5108例、113例境外移入(106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無死亡個案。 確診人數不斷擴大,為了防疫同時讓社會正常運作,行政院長蘇貞昌24日同意將居家隔離改為「3+4」新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5)日記者會說明,除了居隔新制改為3+4外,確診者的回報、密切接觸者的匡列,相關規定都有大變動。 另外,現在確診人數多、足跡也多,陳時中說,公布足跡意義不大,反而會因為沒辦法調查得完整,而認為某些足跡安全,因此原則上不再公布。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5日
常春月刊
近期本土確診個案屢創新高,COVID-19的疫情進入以Omicron為主的流行樣態。不過大家都知道,Omicron以輕症為主,目前的輕症率仍維持99%的高點,僅少數人出現肺炎症狀;但可能讓很多人誤以為只是小感冒。如果我有症狀,我應該以為是Omicron還是當一般感冒呢?醫師表示,Omicron常見症狀有喉嚨痛、咳嗽與流鼻水;但「咳嗽」與一般的小感冒略有差異。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5日
郭美懿整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週一(4/25)上午10時發布通知,將下午2時例行記者會,延後到4時30分之後舉行,原因就在於,行政院長蘇貞昌週日(4/24)與防疫相關部會進行防疫會議後,研議將居隔天數將縮短為「3+4」天,針對確診者的匡列對象也會有所調整,因此指揮中心今天上午與縣市首長開會協商、討論執行措施與細節,下午則快馬加鞭,和專家討論相關細節。 由於專家會議結束後才能召開記者會說明,指揮中心才會發出訊息通知記者會延後至4時30分。昨天本土新增5092例,傳今天仍往上升、也破5000例!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2日
郭美懿
國內疫情升溫,目前已累積逾4.2萬人確診,由於近來單日新增約2000餘例,並以每天10~30%趨勢發展,全台各縣市已陸續啟動輕症在家照護,指揮中心也開放公費「清冠一號」治療使用。目前全台已有1000多家中醫診所支援視訊問診;若為確診接觸者或高風險接觸工作者,也可以經醫師評估後提早預防性投藥,以10天療程來說,自費約在3000~3300元左右。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1日
郭美懿
本土疫情大爆發,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全台1週內啟動確診居家照顧管理,更預估本月底單日新增就可能破萬例。面對疫情大海嘯,賣場統計發現泡麵、罐頭銷量已較去年同期成長3成,營養師也開出食材建議清單,以乾糧搭配可久放的蔬果,提醒民眾在居隔期間吃得健康又營養。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18日
郭美懿整理
近日本土疫情持續擴散,已連3天單日新增破千例,繼新北市啟動輕症在家照護,台北市、高雄市陸續跟進,未來輕症居家勢將成為常態。究竟哪些人屬於輕症在家照護的對象?若居家照護又該準備什麼藥物?可以和未確診的家人同住嗎?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09日
郭美懿
近日疫情擴散,光是雙北居家隔離人數已超過1萬5千人,想不到連詐騙集團也搭上這波順風車,誆稱民眾被匡列,騙取生日、身份證字號等個資。事實上,類似的詐騙手法早在去年就出現過,指揮中心當時就表示不會詢問民眾身分證字號,民眾接到電話也可以反問「感染源」、「接觸者是誰」來辨識真偽。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07日
郭美懿整理
本土疫情多點爆發,7日新增個案逼近400例,為因應可能擴大的社區傳播,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放寬居家隔離(居隔)規定,包括1人1室、同戶可居家隔離、清消可共用衛浴、境外移入不適用、加強衛教與清消等5大原則。未來只要每次使用浴廁後都能適當清消,就可以在沒有獨立衛浴的個人專用房內隔離;而若所有同住人都被匡列,就可以同戶隔離。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28日
林信男
在部分國家陸續放寬防疫限制、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快速傳播的情況下,包括歐洲、中國,近期都出現確診病例增加的現象,外界估計,美國也可能發生新一波感染潮;對此,白宮首席醫學顧問佛奇(Anthony Fauci)分析,BA.2的傳染力,較BA.1高出50%至60%,預期隨著時間推移,BA.2將成為主流變異株。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17日
數位內容部
國內COVID-19疫苗第三劑追加劑接種率已突破4成,朝5成邁進。究竟追加劑的效果如何呢?林口長庚醫院今(17)日發表國內第一份COVID-19疫苗追加劑接種研究成果,總計招募340位受試者,發現不論是使用哪一種廠牌的疫苗當追加劑,皆可有效提升受試者體內抗體生成效果,也更能有效對抗Omicron變種病毒。而施打後的副作用,則以莫德納比例最高,高端比例最低。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09日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 許慧貞 醫師
編按:在電視劇《犀利人妻》扮演最強小三的女藝人朱芯儀,昨日公布自己罹患乳癌的消息,目前確認罹患乳癌第二至三期,且已經擴散淋巴,現正在進行治療中。 因為她確診時年僅35歲,本來以為自己是乳癌低風險群,卻沒想到在超音波檢查時被告知要做穿刺、切片,一周後就確認罹癌,而且已經轉移至淋巴。 醫師提醒,臨床上,醫師很怕30幾歲得乳癌的患者,因為敵人不是別的,是他們的年紀。零到一期的乳癌不易復發,偏偏若是30幾歲的女性,因為太年輕,癌活率高,要特別當心。
閱讀更多
2022年02月28日
郭美懿
隨著本土疫情趨緩且穩定控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從週一(3/1)起放寬防疫措施:包括戶外運動可脫口罩、雙鐵開放飲食、宴席逐桌敬酒,賣場、超市及市場也開放試吃。不過目前仍有吃飯、唱歌相關的群聚事件,所以3月份唱歌仍須配戴口罩。
閱讀更多
2022年02月24日
翁申霖
新冠(COVID-19)疫情在全球肆虐已逾2年,至今有國家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也有國家仍持續「清零」,目前台灣則在兩邊拉鋸著,也準備往開放的路前進。 面對多國持續放寬政策,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台灣最後一哩路,最大的難題是「要如何讓台灣人離開舒適場域」,開始面對病毒入侵本土後的現實面。
閱讀更多
2022年02月21日
郭美懿
新冠肺炎病毒侵襲全球逾2年,面對疫情起伏帶來的生活變動與經濟衝擊,讓人們不自覺陷入焦慮。 海華文教基金會19日舉辦「與疫情共處的心理素質–為你祝福,齊心祈福」線上活動。邀請作家平路、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及慧禮法師,從不同角度分享他們對疫情下家庭關係、人際互動改變的觀察,並提出提升個人心理素質、學習安定身心的方法,協助民眾關照情緒,也關懷他人的感受。
閱讀更多
2022年02月15日
李易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5)日公布國內新增4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5例本土個案及40例境外移入(13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為本土首例Omicron死亡案例。
閱讀更多
2022年02月11日
劉煥彥
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COVID-19)進入第三年,全世界累計確診超過4億人,但曙光要出現了嗎? 以重災區美國為例,累計死亡人數在2021年12月中超過80萬人,上周春節連假期間更突破90萬人。照這種速度來看,幾乎可以確定,今年上半年美國累計死亡將突破100萬人! 然而,從美國、歐洲到亞洲,一些國家紛紛開始降低防疫管制,或準備有條件開放國門。 部分美國專家認為,造成全球數千萬人死亡的1918全球流感大流行(又稱西班牙流感)經驗,特別是其進入第三年在美國的狀況,或許可從中看出新冠肺炎進入第三年的可能變化。 簡單來說,未來新冠肺炎可能變得更溫和,朝向流感化的方向前進,但若大家輕敵、沒做好該做的防疫措施,疫情仍可能出現區域性的反撲。
閱讀更多
2022年02月11日
翁申霖
新冠(COVID-19)疫情持續,隨著群聚感染增加,確診Omicron變異株的個案也愈來愈多,當中不乏12歲以下的孩童染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自今年1月以來,共有82例12歲以下兒童的確診個案,相較於590例成人與青少年個案,症狀上可看到兒童感染後的症狀和其他年齡層明顯不同。
閱讀更多
2022年02月11日
翁申霖
新冠(COVID-19)疫情爆發已逾2年,病毒至今仍在全球不斷流竄,為了因應高傳染的特性,以及不斷突變的變異株,各國加緊腳步催促民眾接種疫苗,如今台灣也已來到第三劑加強針的進度。 近日,有一中年男子創下確診最長時間紀錄,一共被檢測出78次陽性反應,被隔離時間長達14個月!
閱讀更多
2022年02月11日
李易紓
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在2021年11月首度出現後肆虐全球,傳染力超強,讓各國不僅加速催打第三劑,科學家們也積極研究,是否有疫苗可以針對Omicron下手。
閱讀更多
2022年02月10日
林信男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傳染力更強的變異株Omicron,讓全球染疫人數居高不下,就連嚴格執行「清零」政策的中國,也難擋Omicron攻勢,包括北京、上海在內,至少有14省市,爆出本土疫情。
閱讀更多
2022年02月08日
翁申霖
新冠病毒(COVID-19)在全球肆虐逾2年,期間更夾帶各種傳染力高的變異株,包括Alpha、Delta,直到目前最流行的Omicron。 近來有諸多說法指向,即使感染Omicron變種病毒,通常只是輕症如感冒一般,這種想法讓不少人的警戒心漸漸鬆懈;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染上Omicron真沒關係嗎? 根據數據顯示,美國Omicron死亡病例已超越去年秋天Delta變異株疫情,不僅是已開發國家中最高,更是全球之冠,也有最新研究發現,「特定族群」染疫後重症和不良預後機率明顯提升,不可不慎。
閱讀更多
2022年02月07日
林信男
「我們已經準備好,走出冠狀病毒的陰影。我們要對(防疫)限制說再見,迎接疫情前的生活。」 1月下旬,丹麥總理佛瑞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宣布,自2月1日起,除入境相關規定外,該國將解除包括戴口罩、進出公共場所須出示疫苗接種證明,以及限制餐廳、夜店營業等防疫措施,進入「與病毒共存」的生活模式。
閱讀更多
2022年02月04日
今周刊數位內容團隊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4)日公布國內新增7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5例本土個案及46例境外移入。 考量年後民眾的醫療需求,如一般住院及開刀都會變多,為保留醫療量能,羅一鈞副組長補充,呼應陳時中部長的春節後的「不放鬆但分流」,從1/15到2/3針對落地採檢陽性旅客前往北區3家加強版集中檢疫所,同時段落地採檢陽性共計366位,分流占59.6%。指揮中心已整備開設完成北中南區,共11家加強版集中檢疫所,合計量能已有1221間房間,並且持續增加中。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24日
張家麒
Omicron讓本土疫情大爆發,外界人心惶惶,深怕進入到社區造成疫情難以控制,醫療系統崩潰! 對此,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許秉毅於臉書分享,Omicron的「4個超級」,其中超高的傳染力和難以阻斷傳播的特性,使得該病毒在全球肆虐。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22日
蕭婷方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單日爆發82例本土確診,全台7縣市都有確診足跡,不明傳播鏈與感染源持續增加中。前疾病管制局局長蘇益仁今受訪時直言,台灣已經無法靠精準疫調圍堵病毒擴散,只能尋求被動「減災」、難以主動「清零」,應觀察新冠病毒「流感化」的速度與趨勢,透過疫苗與抗病毒藥物,與病毒和平共處。 蘇益仁強調,台灣仍有20%左右長者尚未接種基礎劑,且「65歲以上長者」及「高危險群人口」兩族群,即使接種完二劑仍有高比例重症率與死亡率,直言台灣目前還沒滿足與病毒共存的要件,呼籲民眾仍要確實防疫、儘速接種第三劑疫苗。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22日
張家麒
英國有位護理系的女學生名叫華頓(Mea Walton),她前後總計染疫了4次! 即便已經打了兩劑疫苗還是確診了4次,年初得知自己「又」再次確診的時候,她驚呼「再也不想得到它(染疫)了!」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22日
翁申霖 整理
國內疫情警報狂響,華碩(ASUS)子公司亞旭電腦昨(21)日深夜爆出63名確診,已累計70員工染疫,足見新冠(COVID-19)病毒的傳染力相當驚人!甚至有專家認為,這波疫情爆發這麼兇猛,很可能與「氣溶膠」有關。 對此,有醫師提出有效降低傳染性氣溶膠暴露風險的「十大生存指南」,更要大家「快上車」,愈早留意,被感染的風險就能降到愈低。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21日
林信男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傳染力更強的變異株Omicron,讓疫情前景,面臨更多不確定性,究竟該堅持「清零」或選擇「與病毒共存」,各界看法不一,難有定論。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21日
翁申霖 整理
新冠(COVID-19)病毒已在全球橫行逾2年,除了主流病毒株之外,陸續出現傳染力強大的變異株,讓疫情一波接著一波來襲;即使完整接種過2劑疫苗,也經常發生突破性感染事件。 對此,有研究團隊針對4.8億份報告進行分析,發現接種疫苗後,仍確診Omicron變異株的患者通常會出現「9大症狀」。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20日
好險網 記者李瑞瑾
近日不幸連環爆出確診個案,讓民眾憂心疫情捲土重來,去年大賣的防疫保單商品多為一年定期險,且不保證續保,隨著保單陸續到期,促使民眾開始尋找下一款防疫保單,針對民眾在意的「隔離補償」,好險網整理以下幾款有隔離保障的防疫險供民眾參考,快為自己與家人規劃起來!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20日
張家麒
Omicron肆虐全球,許多國家單日確診數破萬,成為當前流行的新變種病毒,其初期觀察發現染疫者多為輕症,但能用一般感冒看待嗎? 千萬不可小看它!根據最新研究指出,高達四分之一的患者會出現所謂「腦霧」(Brain Fog)的症狀,不但影響工作表現和日常生活的記憶,更可怕的是,有可能會成為陪伴你終身的後遺症。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19日
張家麒
國內本土疫情升溫!群聚感染有往外擴散的情況,讓外界相當擔憂。 對此,北市立聯醫忠孝院區消化內科醫師陳昶宇表示,以Omicron的感染傳播力來說,擋得住是運氣好,擋不住才是正常! 他認為,過年前後是個重要關卡,盡量避免同時太多人的接觸,譬如:少參加大型尾牙餐會,或減少過年期間親朋好友多人聚會,能一定程度上減緩Omicron傳播,但「指揮中心可能動輒得咎怕得罪人,看起來不太願意明說,民眾就只能自行體會拿捏分寸了!」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18日
林依榕
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桃園疫情不斷擴大,鄰近縣市如新竹、雙北市人心惶惶,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表示,昨(17)日受訪表示,這波疫情研判應該與天氣變冷有關,讓病毒能夠在環境中存活2~3天,即使民眾根本沒碰面、沒接觸,只要觸摸到病毒就會染病,他呼籲「最好24小時都不要用手去觸摸眼口鼻。」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18日
張家麒
天氣轉冷!早上起床常常鼻涕流不停、咳嗽? 到底是感冒、還是過敏,還是這季節所流行的「流感」,大家更害怕的新冠肺炎呢?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17日
蕭婷方
新冠肺炎(COVID-19 )全球爆發2年多以來,隨著高傳染力的新變種Omicron出現,許多國家防疫政策走向「與病毒共存」,引發「動態清零」與「與病毒共存」兩立場的論戰。 以往,新冠肺炎確診者死亡率、重症率都不低,對未接種疫苗者有很大的殺傷力,可能造成醫療量能崩潰;目前,台灣社會出現新的聲音,認為Omicron疫情多輕症,不需要堅持清零,防疫要維持經濟生活的平衡。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16日
林依榕
百萬YouTuber莫彩曦與老公Adam,夫妻倆一口流利中文介紹台灣與美國文化,深受許多民眾喜愛,不過15日發佈影片卻透露元旦時老公Adam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接著自己也跟著確診,並拍下影片記錄發病到痊癒的所有過程。 不少粉絲得知消息,湧入各大社群平台表達關心和祝福,讓夫妻倆深夜感性發文:「謝謝你們一直對我們這麼好。」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15日
翁申霖 整理
變種病毒Omicron肆虐,全球新冠(COVID-19)疫情再度升溫,要防止病毒上身,除了接種疫苗之外,透過平時的生活習慣也能保護自己。 有日本節目便訪調國內民眾,平時生活中最不會去觸摸哪裡以防堵病毒,為此整理出10個地方,結果第一名竟是天天都會觸碰的「門把」!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14日
李易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開放第三劑疫苗接種間隔縮短至12周(84天),15日重新開放1922疫苗預約平台預約第3劑,至今(16)日中午截止;17日起接種,未來以一周為一期,例如1/15、1/16可預約1/17至1/23第3劑疫苗,重啟後僅開放預約功能,沒有意願登記,也不會發送簡訊。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13日
林信男
日前1名旅居荷蘭的台灣人,在網路上發文,稱確診Omicron「跟感冒沒兩樣」,荷蘭每天確診人數破萬,當地居民一樣活得很好,「台灣在怕啥?」 該文一出,立刻引發熱烈討論,對於感染Omicron的風險,各方意見不一,國外甚至出現「靠感染Omicron獲得免疫力」的說法;對此,醫學專家認為,基於以下4個理由,把Omicron視為重感冒、靠染疫獲得免疫力等觀念,都很危險,猶如「玩炸藥」。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12日
數位內容部
Omicron來勢洶洶,國外感染科專家紛紛示警「一般口罩不夠用要戴N95口罩?」今在疫情記者會中針對記者提問此事,指揮官陳時中回應表示,目前日常生活不用戴到N95口罩,應該留給觸碰到高風險場域的人。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12日
翁申霖
新冠(COVID-19)病毒步步逼近社區,隨著本土染疫個案愈來愈多,加上有多位確診Omicron變異株,國內疫情再拉警報。國外有不少案例顯示Omicron症狀包括流鼻水、頭痛、疲倦等,令人難以分辨是感冒還是染疫。 對此,國外有資料顯示,一旦出現「3種特殊症狀」就要多留意是否確診。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11日
張家麒
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國際,本土疫情跟著升溫,中央疫情流行指揮中心將第三劑疫苗間隔時間縮短為3個月。 對此,腔科醫師蘇一峰依據國外研究表示,第三劑疫苗廠牌若選則BNT抗體能夠增加25倍、選半劑量莫德納則增加37倍,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快點去打。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