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3
盧亞屏
身為父母,究竟該不該讓子女清楚知道自己的資產、負債?而隨著子女成長,「資產」的功能也從養小轉為養老,可是一旦面臨兒女想出國留學、創業或購屋,父母到底幫或不幫?又該幫多少?
閱讀更多
2023-03-23
安德魯.哈藍
每每我問大家為什麼希望做某件事、買某個東西、達成某種目標、或是協助某個人時,得到的回應確實各有不同──但這僅限於一開始,如果我繼續追問「為什麼」,得到的答案聽起來就都一樣了。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行動或決定讓自己感到快樂、安全、或無後顧之憂。換句話說,驅動我們的就是生活滿意度。舉個例子吧,想像一下你心目中最無私的行為(純粹出於善意的行為),然後問大家為什麼要這麼做。根據我的經驗,如果我繼續追問「為什麼」,對方可能會開始說:「因為這就是應當做的事啊。」然而,當我追問「這為什麼是應當做的事?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到頭來大家都會說,因為那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個全人、活得有目的、或者感到快樂。
閱讀更多
2023-03-21
角子
「真愛,就應該努力克服一切,就應該要盡力對對方好。」你在每一次傷心過後,都是這樣告訴自己的。
閱讀更多
2023-03-15
金善英
「媽媽」在家庭中,是「絕對」的存在。我們相信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媽媽愛孩子勝過愛自己。然而現實中,並不是所有母親都完美無缺。面對母女關係造成的傷,即便我們覺得:「真的好痛苦!」也有苦難言。韓國資深心理師金善英認為,想要擁有更健康的母女關係,就必須學會當個不聽話的「壞女兒」。學會與媽媽保持適當的距離,不再接收她的負面情緒,努力守護自己,當妳能夠先理解自己的內在問題,放下內心的愧疚感,才能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大人。
閱讀更多
2023-03-15
安德魯.哈藍
編按:這世上有人賺大錢卻破產,也有人賺不多卻堅持行善──太多案例告訴我們,財富不代表自由,更不保證你的人生會成功又出色。 作者深入一般人對投資現實、以及金錢與幸福之間的誤解。你將透過投資的科學,以及發人省思的真實故事,改造你財務自由之路上偏見與不良行為,找到平衡金錢與美好人生的甜蜜點。
閱讀更多
2023-03-09
郭美懿
常言道「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卻往往忽略身體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無聲器官—腎臟。由於腎臟疾病初期症狀不明顯,逾8成病患都沒有發現自己健康出狀況,等到真發生尿毒、皮膚癢、喘時,大概都進入第4期重度慢性腎衰竭,甚至得接受洗腎治療。醫師提醒,除控制三高慢性病之外,「泡、水、高、貧、倦」是腎臟病的 標準 症狀,若出現兩項以上,就可能罹患腎臟病,應盡快就醫檢查。
閱讀更多
2023-03-08
韓柏檉
要補充人每天所需的營養需要吃非常多種的食物,但是僅靠平常的三餐要完全攝取又有些困難,這時候蔬果汁就有它的便利性了!如果你把每天所需要攝取的蔬菜水果、五穀雜糧、堅果、油等等都打成一杯果汁,是不是一次性就能攝取到最綜合、最多樣化的營養呢?所以蔬果汁是不是一個很簡易的方法呢?蔬果汁就是把新鮮與營養裝進杯子裡,讓你的身體能夠攝取到自身所需要的各種元素。
閱讀更多
2023-03-03
蜜雪兒
結果就算想好好整頓衣櫃,卻因為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想著「今天先算了吧」,然後乾脆放棄。看來,想要從一開始就一鼓作氣的捨棄大量物品,也是需要很大的精力與能力。
閱讀更多
2023-03-03
查爾斯.卡爾森
在低利率時代,許多人轉往股市存錢,希望藉由領取股息(現金股利)換取更高的報酬,高殖利率股就成為了大家存股的首要目標!但是,殖利率是愈高愈好嗎?存股行家查爾斯.卡爾森(Charles B. Carlson)就向投資人提出警告,殖利率不但不等於報酬率,超高的殖利率更可能暗指股票可能變廢紙。
閱讀更多
25/ 30
第 25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