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3
郭美懿
66歲的J先生是傳產公司的老闆,他年輕時辛勤創業,因為工作繁忙常睡在工廠,假日也鞠躬盡瘁,幾乎沒有自己的休閒時間與興趣。隨著公司營運逐漸步上軌道,他開始將工作移交給幹部處理,想好好享清福。沒想到空閒時間變多,自己卻沒有生活嗜好,加上體力也退化,他開始出現焦慮、心慌、失眠、頭痛、腸胃不適等症狀,就醫後被診斷為「焦慮症」。醫師除了給他藥物治療,也安排J先生接受個別心理治療,鼓勵他培養唱歌、旅遊等興趣,尋找生活樂趣,並提醒子女多陪伴父親,J先生的焦慮及失眠症狀逐漸獲得改善。
閱讀更多
2024-08-02
林暐鈞
「願更多人知道臨終靈性關懷,好好與家人走往生命最後一哩路,也撫慰留下來的我們。」擁有護理師、心理師與靈性關懷員等多重身份的李昭慧,13歲歷經父喪,60後遭遇二哥中風昏迷、大哥猝死,去年則送走老母。生離 死別 未曾令她膽怯,反倒生出智慧,今年70歲的她與子女暢談生死、安排身後事,「我50歲就開始準備和世界道別,也陪伴他人學習好好告別。」
閱讀更多
2023-12-05
王素梅, 陳良基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8個人之中就有1個人患有精神相關疾病,台灣則至少有超過200萬個家庭正處於憂鬱風暴之中。那一天,當前科技部長陳良基發現結褵40年的另一半站在16樓的陽台上打算縱身一跳時,他唯一的念頭,只有緊緊抓住她的手……原本開朗大方的太太素梅嚴重失眠、變得沉默寡言、行動遲緩,害怕面對人群,宛如陷入憂鬱流沙,身體的自主能力一點一滴地流失了,而自信心、安全感也跟潰堤。當她越是心急、越是掙扎,就陷得越深;藥物副作用使得記憶漸漸空白,更令她感到失落。「環境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但要不要笑是自己可以決定的。」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考驗,陳良基決心卸下部長職位,提前從台大退休。除了安排太太接受精神科的專業醫療和心理諮商之外,他也每天按表操課地陪伴太太定期散步、做運動、追劇、出遊,鼓勵她寫下「煩惱筆記本」……經過兩年悉心照顧與一家人同心協力的努力,那個熟悉的太太又回來了。罹患憂鬱症不是誰的錯,只是大腦生病了。身為守護者的你,若能用包容的心去理解,持之以恆的陪伴,就能看見痊癒的曙光。
閱讀更多
2023-07-16
和田秀樹
為了盡量延遲需要別人照護的時刻到來,以及過了80歲後也能保有健康活力,在最後的活躍期,也就是70幾歲這個階段的生活方式至關緊要。本章就來看看70歲人士該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吧!
閱讀更多
2023-06-06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生離 死別 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近日就有一名老奶奶在辭世前,要求家人找人「幫她洗澡」,未料洗完澡當天晚上,奶奶就在睡夢中安然離世,許多網友都看哭了。一名女網友透過Dcard發文透露從事「幫老人家洗澡」的工作,日前她與同事前往一位老奶奶家中協助沐浴,將浴缸放置妥當、放水等待水溫適中時,老奶奶的兒子走來與她小聊幾句,對方表示奶奶如果在醫院、沒有插管的話,早就走了。等到兩人結束談話,原PO將奶奶扶進浴缸,並貼心地詢問「水會不會燙」,奶奶還搖頭回應表示不會太燙。
閱讀更多
2023-05-22
賴俊佑
「從我媽走了以後,我爸就一直很努力地活著,不想造成任何人的負擔。這次,就讓我們不那麼堅強一點,好嗎?」
閱讀更多
2023-05-20
和田秀樹
我認為在65歲到70歲這段期間,大部分人都會面臨到人生中的許多困難。無論是照護父母或配偶、與親朋好友生離 死別 、離開習慣的職場等,隨著超高齡化的發展,70歲可說是人生中全新的一個章節。如果是年輕時,可能比較容易跨過這種人生中的重大關卡,但到了身心功能都越來越衰退的70歲後,這些難關就會成為相當大的負擔。本章中我想站在精神科醫師的立場,與大家分享該如何順利度過這些「70歲的危機」。
閱讀更多
2023-05-03
蘇絢慧
年輕的女性如英提起那段驚恐的過程,臉上難以掩藏緊繃與悲傷,她無法抑制的流著淚,她的身體仍有如當初經歷先生驟然而逝時的恐慌而不停顫抖。一邊哭泣一邊說:「我和先生已結婚四年,孩子剛滿三歲,原本我們的生活還算過得不錯,先生有穩定的收入,薪資讓一家人過著滿舒服的日子,唯一的代價就是先生很忙碌,總有開不完的會議、執行不完的企畫案,幾乎天天夜夜加班,我雖然不忍心,但我們說好要先讓先生拚事業的,先生正被重用,工作上可以更有表現的。這幾乎是每個正值青壯年男性都會努力的事,我們都想讓家更舒服,希望給孩子更有保障的生活。
閱讀更多
2023-04-24
林暐鈞
歷經兩次破碎婚姻的鄒彤文,童年飽受家庭暴力、曾兩度自殺未遂、得了憂鬱症,如今36歲的她罹患子宮頸癌,但訪談中不見歷經風霜洗禮的深沉,更無罹癌的生無可戀。過去她被笑貧窮、沒學歷,但靠自身努力,當過駐唱歌手、模特兒、美髮師,也曾考上公務員、擁八張專業證照,並經營一家餐廳,將人生跌宕化為翻轉的動力。
閱讀更多
1/ 8
第 1頁,共 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