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7
我年過60,又怎樣?黎兒人生相談室之51
Q:我是駿嘉,今年52歲,妻子48歲,有個已經獨立的24歲兒子,和還住在家裡的20歲女兒;我要請教的是外遇問題。我和社交舞社團認識的46歲已婚A女,搞了6年多婚外情,5個月前兩人都覺得應該結束,因此就分手了,分手後才發現,原來3年前,她早跟社團另外2個男人也搞外遇,就在和我婚外情的後半段,她有小王2號及小王3號,然後最近還新搭上小王4號!因為都同個社團,我跟小王2號、3號年紀差不多,小王4號則跟A女相仿,4人關係原本不錯,但現在因為A女搞得一團糟,社團內其他人都知情,還譏笑我們是「小王四兄弟」,讓我很不是味道。我有去要求A女,要想搞男人就去別處搞,不要老吃窩邊草,搞得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社團烏煙瘴氣的,大家都無法相處,還導致很多誤解,如果她不趕快切斷跟小王4號關係並退出社團,我就去跟她老公踢爆一切。她老公我也認識,曾參加過社團一陣子,A女罵我是恐嚇渣男,說這是恐嚇罪,真的如此嗎?我又不是找她要錢!我是否可以去跟她丈夫告狀?我自己是在5個月前就曾跟我老婆坦承我曾跟A女外遇,並認錯,也發誓不會再犯錯了,老婆原本隱約知道,我主動跟她懺悔,她就原諒我了,但A女老公卻一直不知情。她如果是在我不知道的地方玩其他男人,我就無所謂,但老搞社團裡的男人,被說是「生性淫亂」,我覺得她或許有性愛依賴症?不過她的確長得不錯,看不出46歲,想勾搭,男人都樂得很!她才如此任性,為所欲為,看起來天下只有她老公被埋在鼓裡!
閱讀更多
2021-12-03
周品均
做家長的人都知道,親子相處要了解孩子的天性,愛玩、愛吃糖、愛亂來,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硬碰硬只會造成親子衝突,讓你管孩子管得很痛苦。
閱讀更多
2021-11-29
郭美懿
電話採訪的缺點,是很難將受訪者的神情形容清楚描繪,然而話筒那頭溫暖開朗的嗓音,讓人輕易連結到不老料理人林淑貞的樂活模樣。今年67歲的她,已在台中「不老夢想125號」服務2年多,驕傲笑道:「我們可是推動銀髮就業的先驅,示範給大家看,不是很歹命才來工作,而是樂在工作中!」
閱讀更多
2021-11-19
呂秋遠
今天的調解很有趣,是一個國一女生來跟爸爸討價還價探視時間,她想要好好念書,因為覺得課業壓力太大。我看了一下她的功課,發現縱令我有一個博士、三個碩士,一樣無法解決她的課業困擾。特別是,當她數學考了76分,但是班上卻有25位拿到90分以上,如果我是她,肯定會厭世到不想上學。這種高壓力、低成就感的環境,到底要怎麼過?
閱讀更多
2021-11-12
都築真紀子
今天的課程非常簡單,只要將注意力放在真正期盼的事情上,並提醒自己用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你的願望就不會背叛你,會讓你如願以償。
閱讀更多
2021-09-15
雪兒Cher
下午朋友丟了一個八卦新聞連結,是主持人小禎的閨蜜在網路上爆料她雙面人,直接投稿八卦周刊說小禎「設計離婚與切胃減肥」。問我有什麼的看法?畢竟很符合最近出的一本書《生活中,選擇留下合適舒服的人》,書中也談到絕交,成長必經的勇士道,想問我到底站在哪一邊?
閱讀更多
2021-09-07
呂秋遠
孝親費,學名叫做「直系親屬扶養費」,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長輩認為「兒女要給父母,不給會有報應」的錢,因為加上「孝」字,給的時候會比較高尚,所以稱之為孝親費。孝親費到底該怎麼給?每個人當然都可以有自己的標準,但是,要求兒女一定要給,或者一定要給一定的數額,這就會是「當初的理想和願望還在胸懷,只是被無情的現實掩埋」了。
閱讀更多
2021-05-21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36
Q:我是淑君,今年58歲,老公60歲,有三個孩子,大女兒32歲已經結婚,現在我們和30歲的大兒子同住,28歲的小兒子大學畢業後當了公務員,因為工作住宿舍,最近回來說要結婚,女友也是29歲公務員,不過父母不久前剛離婚,現在女友跟母親同住,小兒子說結婚後要搬去跟她們兩人的家。也因為他的女友是獨生女,完全不會做飯、洗衣等,想繼續讓母親來照顧她的生活,我的小兒子是非常乖順的,從小就沒有過反抗期,我很擔心他一旦結婚後和岳母住一起,變成會一對二,必定會遭母女欺壓,依他的性格一定不敢反抗,也不敢離婚,想了就覺得他的人生從此灰暗一片。而他到現在也還沒有跟對方的母親見面過,就答應要一起住,實在風險太大,新婚是從3人開始,是很不自然的構圖,他女友還沒帶回來見面過,只聽說身體不好,我很擔心如果萬一她不幸過世,就變成我兒子還得照顧那岳母,我無法坐視小兒子往海裡跳、堅決反對!我該怎麼辦?
閱讀更多
2021-03-22
胡瑞志Jay Fu
女人你做信託,你就應該把所有的東西給孩子,丈夫什麼都不能動,由信託人監管,孩子到了21 歲之後才能領回。千萬不要發生「人在天堂,錢在銀行(被凍結了),孩子在公堂(爭產),老公睡別人的床。」
閱讀更多
2021-03-17
古堅純子
靠著「熟前整理」減少物品後,就得開始養成適量調整物品的習慣。所謂的「適量」因人而異,我建議各位要具備「框架概念」。從整理的觀點來看,如果能將物品數量控制在家中「框架」(也就是「收納空間」)的七成左右,就可說是適量。如果使用到百分百的程度,東西馬上就會滿出來。
閱讀更多
4/ 7
第 4頁,共 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