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
王浩一
這幾年的「共享經濟市場」快速成長,甚至成了潮流。背後的因素很多,其中低經濟成長、IT技術進步都是。另外,現代人對「擁有」觀念也大大改變:需要的東西只在需要的時候借,或者就算買了,只要「不需要了」就會立刻賣出。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18日
王浩一
初老族主動尋求新生活的可能性,有人開始規劃未竟夢想、旅行休閒、繼續進修、回饋社會、挑戰自我等等。他們也開始意識到「怎麼讓自己過得幸福」的這件事。開始思考了,然後呢,怎麼做?社會學家建議: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17日
田臨斌(老黑)
許多女性或許會說養兒育女,相夫教子就是自我實現,其實那只能叫犧牲奉獻。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17日
田臨斌(老黑)
「如何花錢」照理說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但如果一定要有所評斷,那就是這筆消費帶來的滿足感高低,以及持續時間。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16日
王浩一
二○二○年五月,大家都還在為COVID-19肺炎所引發的經濟問題,甚至對「後疫情時代」感到憂心甚至悲觀。五月十四日下午,我與朋友在他住宅一樓大廳討論事情,隔著落地窗看見一輛靚美的保時捷停在眼前,下車的美麗女子,一襲三宅一生的春色皺摺衣服,剪裁時髦,飄逸多姿,她從車頭行李箱提出一袋袋的香奈兒,走入大廳,高跟鞋輕快巧微的叩叩聲響,傳遞著她開心的心情。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11日
李世強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每個人為了生計或是夢想,拼了命向前跑。為了可以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總是把自己的神經繃得很緊,似乎除了追趕目標之外,周圍的一切都可以忽略無視。整天在焦慮和匆忙中度過,甚至在忙碌中忘了自己。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11日
枡野俊明
人活到幾歲時,會開始思考自己的死亡呢?七十歲還是八十歲呢?無論如何,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未知的世界」。因此,想到死亡會感到不安或恐懼,也是無可奈何。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10日
田臨斌(老黑)
人人賦予他人身分標籤的結果,就是人人都為自己在別人眼中身分定位不斷奮鬥,因而產生焦慮。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07日
李世強
世界很大,大到我們窮盡一生,也無法走遍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看遍世界各處的風景。世界也很小,小到整個地球縮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飛速傳播的資訊,讓地球這邊的我們輕而易舉地就知道地球那邊的事情,這樣足不出戶就可以知曉天下大事。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03日
枡野俊明
從工作崗位退休之後,生活也隨即發生重大的變化。如果我說所謂老後生活的「品質」,取決於能否順利適應這些變化,想必並不為過。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02日
枡野俊明
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健康成為許多人最關心的話題。人們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已進入號稱「人人活百歲」的時代。不過,為了享有愉快的銀髮生活,還是要努力保持健康。 釋迦牟尼佛將「生老病死」視為人生不可避免的四苦。意思是誕生於世,誰都會老、會生病,最後難免一死。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01日
大塚宣夫
很多人會在退休之後,一旦離開第一線、失去收入,就變得不再花錢了。就算是那些曾經在大企業擔任部長,被認為有一定財產的人,也會把錢過度細分,盡可能減少支出。他們也不再挪出預算穿著打扮,還會不斷重複著「因為現在都靠老人年金來過活」這句話。
閱讀更多
2020年11月28日
田臨斌(老黑)
現今社會再窮也餓不死人,錢多確實有好處,但除非會用,否則帶來的快樂有限,帶來的煩惱倒不少。
閱讀更多
2020年11月25日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第三人生的課題,常常都是繞在金錢、健康和生活3個面向,但三者絕無優先順序,而是環環相扣。沒有錢,當然焦慮,一定影響健康,讓生活很難安心;沒有健康,一定影響生活,而龐大的醫療費也會讓錢越來越少;如果生活了無樂趣,有再多的錢、再健康的身體,也只是行屍走肉。
閱讀更多
2020年11月11日
李瓊淑, 詹云茜
「做一把尺八一般是五年,最快也要三年,所以買尺八是要拿錢去排隊的。」張江谷大哥一邊說、一邊打開裝著尺八的黑色袋子,三支竹製管樂器立刻映入眼前。尺八源自中國,於唐朝時傳入日本而發揚光大,管寬比洞簫稍粗,底部有著明顯竹節。「這支美金三千塊,這支日幣四十萬……加起來可以買三輛摩托車。」從不認識尺八的我,一聽到他這麼說,趕緊縮回快摸到尺八的手。
閱讀更多
2020年11月10日
李瓊淑, 詹云茜
跟趙明禮大姊約訪的地方很特別,是一家舞廳。第一次踏進舞廳的我,既驚豔這藏身大樓中、約莫百坪的光亮木頭地板和隨音樂變色的舞台燈光,更想像不到,平日下午的舞池中居然有滿滿的舞者。 明禮姊一頭俐落短髮,搭上桃紅色的長流蘇耳環,身穿同色系貼身小洋裝,上身細肩帶、單肩披肩式設計,下半身則是高衩斜裙襬和高跟鞋,無一不顯出她的性感好身材,胸前及裙襬的小流蘇隨著身體的擺動而晃動,動感又俏皮。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29日
李易紓
《今周刊》周四(10/29)舉辦第四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邀請知名作家、編劇家小野,分享「心甘情願成為小孩」。明天即將迎接69歲生日的小野老師,笑說自己還不到70歲,其實人生還沒開始,所以現在說他老了,他不願接受也不相信。 小野說,自己一生都很幸福、運氣很好,過往做任何事,都是在沒有心理準備就做了,進到很多領域,發生了很奇妙的事情。但他認為,自己人生真正精彩的事情,會是在70歲之後發生。以下是小野老師演講摘錄。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29日
李易紓
《今周刊》周四(10/29)舉辦第四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跨海邀請日本熟齡醫學權威,專長研究長壽基因以及阿茲海默症的日本醫學博士、御茶水健康長壽診所院長白澤卓二,分享如何能夠健康活到100歲的秘訣。 白澤卓二以淺顯易懂的醫學解說告訴大家,只要做足4件事,就能讓自己到100歲都頭腦清楚、活得健康又長壽。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28日
寬寬
朋友說她媽總愛念叨:「老來苦才是真的苦。」最近老是想起這句話。大概是經濟前景撲朔迷離,悲觀氣氛四下彌漫,許多中年人唉聲嘆氣,覺得必將晚景淒涼。我凡事總愛抱持著積極的心態,倒是覺得,在個人層面,總有例外。所以,想寫一寫「人到中年」這個永恆的話題。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27日
黃越綏
我有位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他就開玩笑說,他和他太太的個性全然不同,可說是急驚風遇到慢郎中。他是凡事快快快,而他的妻子則有空就慢慢慢。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23日
黃越綏
有一天我的好友來電,希望我能到她家裡去輔導一下八十多歲的母親。原因是她老人家不知道怎麼搞的,自從動了眼睛的白內障手術後,不但沒有因為視力改善而開心,反而整天悶悶不樂,彷彿得了憂鬱症,令全家人十分不安。 因為我很了解她們家的狀況,甚至我曾經開玩笑說,假如世上要選出集美貌、財富、夫賢子孝又能子孫滿堂的女人,她的母親準會上榜,因此我也十分不解,怎麼會有如此的意外發生?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22日
洪雪珍
首先我得說,現代人都明白長夀的背後指渉了一個現象:「活到老,做到老」。有時跟朋友見面,我都會問他們會工作到幾歲,整理起來大概有3種回答...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19日
水湄物語
寫這篇前言的時候,距離我第一本書《30歲前的每一天》的出版已經過去7年了。7年間,我的生命中多了3個可愛的孩子,事業上擁有了3家公司,2018年還成功完成了4億2千萬元的融資目標,彷彿生活已經有了起色。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我在20歲出頭的時候,並沒有看上去的那麼順風順水。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14日
王健宇
常聽人說哪種個性會造就哪種結果, 同樣的話語用在疾病上面,也有些道理。遭遇疾病時,不妨多用3C角度去思考,也就是「遇到機會(Chance),要不要做出選擇(Choose),要不要試著改變(Change)」,讓身體有好轉的機會。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14日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今年9月,我一共講了破紀錄的15場演講,有公家機關、電子公司的內部演講,也有不同單位邀請我去做對外公開演講,主題當然都和「投資理財」有關。為什麼如此密集?因為上半年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很多排定的演講都被取消,所以都延到了9月。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13日
阿默
不管我們答不答應,也不管我們同不同意,在該到的時候,老年就一定會讓我們知道它已靠近或直接現身在面前。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08日
谷島聖子
趁還有體力跟心力的時候,趕緊拿出勇氣做自己想做的事。人生每一個階段的生理和心理都在改變,能夠正向地接受它,優雅的老去,可說是再好也不過的事了。 一個人的生活有不安,也有如釋重負感, 但只要多方嘗試,積極正向的面對就夠了!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07日
林靜芸醫師
許先生是台灣著名的金融專家,退休之後沒有閒過,他是文化協會會長,89歲獲頒勳章,表揚他推廣日本茶道及美術。他說:「頒獎不是我作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獲頒獎章是努力的開始。」 有一天,一生懸命的許先生,在94歲時與太太坐在客廳看電視,太太發現他沒有反應,才發現許先生已安詳往生。
閱讀更多
2020年09月30日
蔡佳妤
她繼承父親的酒廠,還有那片特級葡萄園,並花了十多年在男人堆裡重新獲得認可與尊重;當香檳逐漸走向量化、面對大財團介入的困境,她用鄉村菜餚、發起瓶蓋貨幣,重新讓世人想起大地賦予美酒的味道。
閱讀更多
2020年09月30日
李維文
「斷捨離」能否生效,取決於是否立刻開始行動,如從刪掉第一個不再有交集的聯絡人開始。
閱讀更多
2020年09月29日
今周刊
列舉自行創業的好處,我想這些都是各位夢寐以求的事物,同時也能克服前面所提到的,退休後繼續當上班族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閱讀更多
2020年09月24日
保坂隆
剛剛說過,有人退休之後還是在印名片。「當我想交朋友,或者參加同好團體、上文化教室的課時,覺得自我介紹非常辛苦。由於沒有擅長或興趣,說完名字之後,就無話可說。我討厭自己變成一個無趣的糟老頭,所以印名片告訴大家,我之前的履歷。」
閱讀更多
2020年09月23日
今周刊
身處於人生百歲時代的我們,都必須盡快找到退休後自力更生的方法,事先培養不靠組織就能賺錢的能力。畢竟誰都不可能永遠待在目前的公司。
閱讀更多
2020年09月21日
雪兒Cher
當我認真的檢視自己的人際關係,就真正發現你能聯繫的人最終也只有自己想關心的人,不是刪了臉友就不是朋友,只是想把時間留給更多想關心的人身上,或許是年紀到了,就更珍惜手邊擁有的朋友。
閱讀更多
2020年09月15日
今周刊
我鼓勵各位展開「大人的周末創業」。以下有一部分是專門提供給大人的建議,與一般周末創業的建議不同,敬請留意。
閱讀更多
2020年09月14日
湯川久子
根據新聞報導,二○一六年,日本百歲以上的高齡者已經突破六萬五千人。無論政府導入的照顧保險,還是二十四小時到府健康服務的普及等,比起過去,高齡照顧的精準度以及服務都提升許多。 聽說近年來,不管是醫生還是護理師,在說服慢性病患者改變生活習慣時,已經不是用「真的嚴重起來會死人」這種說法,而是說「嚴重起來會很痛苦,但不會死」。
閱讀更多
2020年09月11日
石芳瑜
邁入五十歲時,我認識的某位男性朋友老成地說:「我們也到了知天命之年了。」了解天高地厚、自然界的道理,然後呢?意義很籠統,但大抵就是別跟老天爺爭,也不怨天尤人。
閱讀更多
2020年08月31日
魏惠娟, 王梅
歐盟針對全球性的人口老化,於二○○六年提出「活得愈久,做得愈久」的政策主張,鼓勵大家繼續工作。身處百年人生的長壽社會裡,首先要讓「退休」的概念「退休」,「退休」只是離開一份工作,而不是退出人生舞臺,從一份工作退休,是為了完成另一個自我實現。
閱讀更多
2020年08月31日
魏惠娟, 王梅
面臨下半場人生,想一想你的「行動起點」是什麼呢?很多人會在這裡卡關,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不知道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
閱讀更多
2020年08月31日
魏惠娟, 王梅
美國退休人協會曾在官方網頁發表過一篇有趣的文章, 標題是:「退休第一天做什麼事?」(What to do on your first day of retirement?) 這篇文章列出了幾點建議,包括:睡到自然醒、到附近咖啡座享受一頓豐富早餐、開始去做一直想做的事、打電話邀請已退休的朋友一起餐敘等等,但文章也特別提醒一點:不要去公園的板凳上發呆。
閱讀更多
2020年08月19日
邱天助
我們從一出生就註定開始變老 但變老並不意味著衰敗及陳舊,而是擁有更多變化的嶄新機會和可能。法國心理治療師瑪麗·德埃內澤(Marie de Hennezel)出版《防止身體生鏽,保持內心的熱情》(The Warmth of the Heart Prevents Your Body from Rusting, 2012)一書,裡頭受訪者都是具有熱忱的老年人,好奇、能喜、能驚、會學習、會思考,保有感官能力。她認為就算身體嚴重退化,這一切都還是能夠保存下來。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