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02日
中時新聞網 郭宜欣
即使全球疫情進入後期,但經濟衝擊仍需要時間消化,尤其供應鏈上還有供不應求問題,使得通膨數據居高不下,因此民眾該如何透過理財降低通膨的影響,成為近年來的熱門話題。 知名團購達人486先生分享,自己每天買十張同一家公司的股票,持續一年多的時間,預計今年可以獲利2500萬,而他投入的金額高達2億更讓網友們驚訝不已,許多人紛紛留言求教學。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9日
粉圓妹
粉圓妹19歲入股,23歲開公司擔任負責人,25歲時賣掉公司時存得一桶金,當時新店山區房價一坪12萬,曾經想把這筆錢當成頭期款,房貸利率約8~10%,並非現在的低利率,買下去真的是壓力山大,冷靜計算之後,仍然無法有自信負擔未來的房貸,因而放棄。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9日
陳重銘
努力研究股票,就一定會成功賺大錢嗎?如果投資靠的是聰明才智(IQ),那麼教導投資學的教授們,早就統統住進帝寶豪宅了。能否藉著投資股票而致富,最主要的還是靠心理因素(EQ)。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9日
陳重銘
很多人認為買進好股票之後,就應該要長期持有,永遠不要賣出。這樣可能會曲解「買進好股票,長期持有」的概念。投資這個動作是永久的,但是壞公司的股票一定要砍,一旦經營團隊改變、公司的方向出問題,或是產業結構改變時,還是要趕快把股票賣掉。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8日
陳重銘
「核心持股」必須具備股價波動小、獲利跟配息穩定等優點,可以長期抱著安穩領股利,一來可以當成生活費,二來也可以用來買進其他股票。核心持股的重點在於「張數」,張數越多,可以領到越多股利,總有一天能達到財務自由。增加張數的重點在於有紀律地定期定額買進,並善用股災時逢低加碼,以下介紹我喜歡的核心持股種類。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7日
小花平台 / Frances
今(111)年農曆春節過後,國內演藝圈內相當不平靜,陳松勇、常楓、明金城及近日的顧寶明等資深藝人相繼逝世,讓人深感人生無常,真的要活在當下、把握當下。小篇最近看了一篇網路文章,讀後很有感觸,由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有「公關教母」之稱的丁菱娟分享個人獨創人過中年後的財富自由心法:「從貧到富只在一念之間!」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6日
股市隱者
投資有很多種方式,無論是價值投資、短線交易,甚至聽消息買股,最後能賺到多少錢,還是要回到心理素質。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6日
陳重銘
一般上班族不僅要養家活口,還要貸款買房,給家人遮風避雨的保障,幾乎耗盡所有財力與精力,如果還想擠出錢來投資理財,給自己種下「財務自由」的未來,那個負擔恐怕不是每個人可以承受的。 薪水就那麼多,養家、買屋、投資等需求,幾乎不可能樣樣順利達成,於是就要重新排列組合,把不急迫的先拋到一邊,然後把最重要的擺在前頭。 如果你真的想要在往後享受「財務自由」,讓你的「資產」產生的「利息」,足夠支付生活開銷,不必再靠勞力來工作賺錢,若你不是富二代,就只能靠投資理財了。 因此,年輕時所有資金的規畫,還是要以投資為最優先,先買進能幫你產生「利息」的「資產」,其他不急迫的車子、房子……只能先放在一邊,而且為了增加投資的金額,你還必須認真工作,尋求事業上的突破。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5日
吳宜勲(老吳)
上天是很公平的,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個小時,對於一般上班族而言,上班、通勤、睡眠,就耗費一天中70%以上的時間,再扣除吃飯、洗澡與家庭時間等,實際上可以專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可能剩不到10%的時間(約2個小時)。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5日
彭蕙珍
美國聯準會升息,加上疫情嚴重,衝擊台股,台積電跌破550元(編按:2022/7/19台積電股價已跌至500元)。當市場恐怖時,該如何投資?2020年,對承辦科技大廠、金控公司尾牙的飛虹國際行銷來說,是艱困的開始。創辦人謝銘杰努力維持公司營運,但受疫情波及,那一年的上半年「零」收入。 回想2020年上半年,他的客戶不是取消春酒,就是暫停家庭日活動,公司營收頓時歸零。幸好,他曾經歷2003年SARS,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做足了準備,公司保留至少2年現金,就算完全沒收入也不擔心。 2020年3月美股四天熔斷,台股崩盤到8523點,他認為對台積電(2330)來說,這是黑天鵝,並不是本業問題。因此,謝銘杰在危機時勇敢進場,賺到翻倍獲利。為失血的企業,補了一些業外收入。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2日
吳宜勲(老吳)
自己一開始是抱著想要暴賺,進來市場海撈一筆的心態接觸股市,慶幸在還沒從股市畢業前,就不斷修正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投資的方法有很多種,也是一項耐力賽,個人認為要長期的堅持下去必須了解幾個重點: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2日
陳詩慧
如果覺得存股獲利太慢,應該會開始對波段投資躍躍欲試,但投資前,有幾點要謹記在心: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1日
陳韋翰
資深專職投資人陳韋翰,擁有超過十六年的代操與教學經驗,這讓他有機會接觸超過3,000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大股東、法人、主力與散戶,他發現,這些隱身在你我周遭,低調且毫不起眼的億萬富翁,其致富之道,皆源自於他們共同擁有的「不缺思維」。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1日
吳宜勲(老吳)
存股對自己而言是不斷進化與修正,選股標準歷經1.0、2.0到3.0版,之後不確定會不會有4.0版,但如同大家熟知的那句話:「這世界唯一不變的事,就是一直在改變。」所以定時檢視自己的投資組合也是必須的。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20日
不敗教主~理財不Buy
存股成為近幾年投資顯學,過去熱門存股標的:錢櫃、好樂迪在疫情爆發下,已不再是長線存股首選。俄烏戰爭、疫情擴散,對股市造成了不少的變數。存股族最愛的金融股,受到美國升息利多,金融指數飆漲,導致股價上漲、殖利率也相對下滑。今年的投資其實充滿著挑戰,該如何挑選未來10年可安心存的個股呢?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17日
聯合報 記者葉君遠
侯昌明曾是電視圈有名的鐵公雞,連老婆曾雅蘭都受不了罵他小氣。但過了中年心境轉變,對愛的人花錢不再手軟,願意出百萬讓老婆把整口牙弄好,讓她買包、陪她吃大餐,還四處出國旅行,並答應她「有一天,我會給你有能力範圍的全世界」,讓熟知他之前個性的人,都刮目相看。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15日
老黑看世界
Everybody smiles in the same language.(微笑是所有人的共同語言)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15日
整理鍊金術師小印
「大部分的人沒辦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最大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出自《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當我們清楚知道我們要什麼,就不會浪費時間跟金錢走錯路,可以聚焦所有資源,得到我們真心想要的事物。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12日
整理鍊金術師小印
從來搞不清楚勞退跟勞保、對於勞保破產等相關新聞總是漠不關心的我,總算用自然人憑證上網查詢了我工作8年來的歷月提撥金額。看到金額,讓我大吃一驚——為什麼我已經努力工作了8年,裡面才只有這麼點錢?甚至比我銀行帳戶的存款還要少!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08日
Donna
現今臺灣較為熱烈討論,坊間也有許多書籍都在討論的「價值投資」,就是來自於股神巴菲特。為什麼大家會這麼推崇巴菲特與價值投資?讓我們先來聊聊巴菲特。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08日
Donna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 24 小時,對於一個單親媽媽,當時身邊帶著兩個年幼小孩,一個 5 歲、一個不到 3 歲,在最需要「愛」與照顧的階段,我卻每天像是個陀螺轉個不停。上班 8 小時是基本,當然偶爾也會加班。若準時下班,從安親班接小孩回家,也已經 7、8 點,能陪伴他們的時間少得可憐。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07日
洪雪珍
最近有一位學員有腫瘤,要報名斜槓課程,我覺得既要上班又要斜槓,不免擔心他的健康,很想勸退。可是我沒想到她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錢!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06日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我有一個從大企業董事長高位退休的好朋友,最近跟我分享了一個他在第三人生的投資故事。我以為他可能是因為買0050、0056賺了一些錢,所以要謝謝我,或是很後悔沒聽我的話,去買個股卻賠了一些錢,結果都不是。 他說,以前買股票都賠錢,所以已經20幾年都沒有碰過股票了。雖然聽過我介紹這兩支ETF(指數型基金),也認同它們相對安全穩定,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所以至今還是不敢再踏入股市。 倒是最近聽朋友建議,投資了兩家產業面正夯的新創事業。這些朋友個個都是企業界知名人士,心想跟著投資一定不會錯,而且能和他們一起列名股東,也算是一種榮幸。最重要的是,他認為自己是在「投資事業」,而不是在「玩股票」,畢竟後者總給人投機的印象,遠不如前者正向。
閱讀更多
2022年04月01日
張家麒
財經專家阿格力跟大家分享三個存股的被動收入! 存股除了每年期待領到股利之外,其實有節稅的效果,年領 94 萬以下股利都有相當不錯的稅賦優惠;另外,把股票拿去出借,還比放在銀行好!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30日
彭蕙珍
7年級的CWC踏入職場後,開始存股和投資房地產。曾是高中老師的他只求每年投資有穩定的報酬,現在靠著存股及租金收入,每年創造逾百萬元收入,並成功脫離職場,成為專職投資戶。 個性穩健的他不求取高額報酬或是一夜致富。他表示,每一個人只要花個10~20年,加上複利,都能實現財富自由的夢想。 6年來,他的存股金額約2百多萬元,存股市值2022年2月初達520多萬元,投資報酬翻倍。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後,全球股市回檔,台股重挫,持股不減反增,在3月29日已達570多萬元。他讚嘆:「存股真的很好,不花什麼力氣資產就能長大。」 原發稿時間為2022年2月10日,更新時間為2022年3月30日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28日
陳重銘
編按:中信金(2891)宣布今年配發現金股息1.25元,終於擺脫一元金的魔咒,創下歷年新高紀錄,然而股息殖利率雖為4.3%,但配息率卻不到一半,與元大金(2885)配發1.5元現金+0.3元股票相比略為遜色,讓不少存股族感到失望。 中信金股利輸元大金、股價敗給兆豐金(2886),年領200萬股利、手中存有300張中信金股票的不敗教主陳重銘卻說,他不打算換股,會繼續抱著中信金,為什麼?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25日
小車X存股實驗
下面想來介紹一下自己存股每年目標設定的方式,以及現有持股配置比例,供大家參考。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24日
溫國信
168 微笑曲線獲利法則有三個重要元素,第一個是「收益元素」,也就是穩定的報酬率,是在持有過程中每年擁有6%以上的報酬率。因為報酬率與收益及成本相關,為了有好的報酬率,就必須把握在相對便宜的低點買進。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23日
小車X存股實驗
26日正式啟動,大幅降低了股票買賣的門檻,少吃一頓大餐便能在盤中低點買進1 股台積電,輕鬆當起護國神山的頭家。各家證券商也紛紛推出每月定期定額1000、3000、5000 元存股,搶攻零股交易的商機,小額存股儼然成為小資族投資的一股新勢力。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23日
小車X存股實驗
作者小車是一位文科出身的七年級平凡上班族,存股資歷9年。用獨創的「金融股543規律」及持股配置,買在低點、迅速累積股票張數,4年內讓資產成長近40%!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22日
小車X存股實驗
農耕於一年四季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步驟,其實存股久了,也會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節奏。現在來介紹一下我這個金融存股族一年的無聊日常: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18日
溫國信
基金主要分為「主動型基金」和「被動型基金」,挑選主動型基金時,不能只拿過去的年度績效作為唯一參考,因為上一年績效前茅的基金,次年的績效往往慘不忍睹,所以,主動型基金上一年績效排名的參考價值甚低,這種方法不足取。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18日
溫國信
168 微笑曲線獲利法則,是讓平時有穩健的收益,偶爾還可獲得價差驚喜的方法,如果投資人建構了很棒的組合,變得可以經常從不同標的獲得價差驚喜,而不是很久才等到一次,就會變成「循環收穫投資法」。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18日
林茂昌
雖然股市時而高潮迭起、時而恐慌下挫,大多數時期卻是枯燥乏味,尤其是當我們的持股是冷門股時。碎形(fractal,亦稱分形)幾何的發明人本華‧曼德博(Benoît B. Mandelbrot)曾經研究過,在美國股市的50年當中,如果把變動最大的10天拿掉,整個結果就會有很大的不同,變得非常沉悶。而沉悶,正是投資的一大障礙。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18日
崴爺
朋友問我對人生有什麼期許?以前的我一定會答「事業成功、賺大錢」,但現在的答案只有四個字:「遊刃有餘」。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18日
溫國信
買進價格被低估的好股票後,靜靜等待它向較高的價值靠攏,此時強調「耐心」的重要,從個股切入,買進機會很多。但若先入為主,一定要等到加權指數下跌至萬點以下,才去找買進機會,就會在「等待」中錯過機會。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17日
崴爺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之一,就是沒有得到該有的尊重。在這個資本主義的世界,大部分的尊重,都來自於你所擁有的財富。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17日
林茂昌
前些時候,正值歐債風暴、股市下跌,股災之說到處瀰漫。此時,所有的投資人,只要是手上有部位的,市值都不斷的減損,而且是快速的減損。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16日
溫國信
要買優質的好股票,就要建立「自選名單」,把那些本質優良的股票列入觀察,平時多關注它們的新聞,等待便宜機會出現的時候買進。如果平時對它們漠不關心,即使機會來了你也不會有信心買進,或是買進後也抱不久。如果價格不夠便宜,那就先觀望,股價是會波動的,買進機會很多,不怕買不到。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16日
崴爺
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同樣都是白手起家的朋友,在四十歲後開始出現「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兩極化現象。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15日
宋熹昶
編按:作者宋熹昶從小家境清寒、成績也沒有很好,在非首都圈的地方念完大學後,找不到工作,他坦言人生前半段非常平庸。宋熹昶自小就渴望「成功」,在求職過程中失敗後,從夜店工讀生開始做起,4年期間咬牙存下「種子基金」1億2千萬韓元(約合台幣278萬),他把這筆錢用來投資房地產,3年後翻了27倍,7年後翻了超過200倍,現在光是持有的店家每個月租收入就超過7千萬韓元(約合台幣162萬),還經營超過15個事業體,每個月都得到龐大的營收。 他成為身價數百億韓元的資產家,不僅是房地產投資,他在許多事業上也都獲得成功,被譽為「房地產界的邁達斯之手。」從三級貧戶到百億富翁,教出25位理財暢銷書作家的韓國「致富推手」現身說法,首度公開「從零開始的錢滾錢實戰守則」!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14日
鄭策允律師
一位民眾詢問:律師您好,我的父親在111年過世了,留下年邁70歲的母親與我。 父母白手起家,父親留下現金及上市櫃股票投資合計約400萬、一間市價約3,000萬的房屋(土地公告現值及房屋評定現值合計約2,100萬) 房屋是父母結婚時購入,貸款已還清,母親名下資產約有現金及上市櫃股票共計1,500萬。 請問律師我需要繳遺產稅嗎?有沒有節省遺產稅的方式?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14日
林茂昌
2010年3月,美國《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刊登一則溫馨感人的消息,百歲人瑞葛瑞絲‧格羅納(Grace Groner)過世後,把價值700萬美元(約合新臺幣2.1億元)的股票遺產,全數捐給母校森林湖學院(Lake Forest College)。 葛瑞絲是一位獨居老人,她終身未婚,自1931年畢業後,就一直在亞培藥廠擔任秘書,做了43年。 她究竟是如何累積到兩億多元的財富?很簡單,葛瑞絲在1935年,用180美元買了3股的亞培股票,經過多次的股票分割和股利再投資,累積至2010年,總計持有十多萬股。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11日
盧燕俐
「燕俐老師,我有聽你的話,定期定額買ETF,但是我覺得0050太貴了,淨值居然已經超過100,不像0056淨值還不到30,看起來更具漲相!」2020年夏天,一位年輕小資族在理財論壇結束後,特別留下來跟我聊聊他的心得。 但是,我忍不住直搗問題的核心,「既然採取的是定期定額,又不是單筆買,就不必在乎淨值高低,反正每月投入的金額都一樣,應該在乎的是,到底0050還是0056,哪一檔才能長期創造更好的報酬率。」
閱讀更多
2022年03月11日
雨果
如果想在65歲退休年齡時累積到3,000萬元的退休金,從40歲開始只有25年的時間,是否可行?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