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8
樂透人生─吳家揚
編按:作者吳家揚去年遭逢 喪親 之痛,在處理親人後事的過程中,發現除了精神上的哀悼,還有現實面的喪葬、除戶、遺產申報、繼承等繁雜事宜需要處理。作者以親身經歷分享經驗、為讀者解惑,讓大家在傷痛中少點慌亂與不安。
閱讀更多
2022-04-27
郭美懿
2015年憑《竊聽風雲3》奪下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資深演員曾江,驚傳今日(4/27)被發現倒臥於香港某防疫酒店房內,緊急救護後仍不幸離世,享壽87歲。曾江是知名港星「學生情人」林翠的胞兄,也是藝人王馨平和陳山河的舅舅,想不到王馨平月初才送走父親王羽,如今又遭遇 喪親 之痛。
閱讀更多
2021-08-04
萬年生
在二十六歲的齊小育長袖白襯衫下,不仔細看不會發現「心愛的豬」四字刺青。她屬豬,「豬妹」就是空拍大師、已故導演齊柏林對女兒的暱稱,她身上的第一個刺青,濃縮自二十歲生日時父親手寫卡片的關愛。「卡片內容就是支持我,希望我可以永遠開心。」齊小育說,有時候刺青也是一種療癒,父親在世時不准她刺青,她就一直藏起來。「我很難過時就會看一下這個。」齊柏林過世後,她又在這個刺青右方刺上了爸爸的背影。
閱讀更多
2020-08-19
邱天助
我們從一出生就註定開始變老 但變老並不意味著衰敗及陳舊,而是擁有更多變化的嶄新機會和可能。法國心理治療師瑪麗·德埃內澤(Marie de Hennezel)出版《防止身體生鏽,保持內心的熱情》(The Warmth of the Heart Prevents Your Body from Rusting, 2012)一書,裡頭受訪者都是具有熱忱的老年人,好奇、能喜、能驚、會學習、會思考,保有感官能力。她認為就算身體嚴重退化,這一切都還是能夠保存下來。
閱讀更多
2020-08-17
今周特刊
人生旅程總有數不盡的岔路,科系、謀職、婚姻、生兒育女⋯⋯各自通往截然不同的風景。為了不後悔、不遺憾,我們總會預先準備,並在反覆思考後謹慎做出決定。面對生命最後一個岔路,豈能不做好準備?讓我們一起打開善終的四個錦囊,為人生留下最美的身影,也為家人留下愛的禮物。
閱讀更多
2020-03-05
莉迪亞.阜蘭
我們在任何年紀都有可能會變成無父無母的孤兒。就算已經過了童年,失去雙親,並不會因此而變得較不嚴重。若這種事情還沒被我們碰上,也是遲早的問題而已。即使大家都知道誰也躲不掉,但就如同我們自己的死亡彷彿還很遙遠一樣──其實,是根本無法想像。
閱讀更多
2019-11-29
許禮安
這不只是「人在人情在」,更是「人雖亡,人情長存」的最佳典範。當悲傷找到宣洩的出口,生命可以更真實,而生活可以不那麼艱難,有愛相伴更容易度過。
閱讀更多
2019-09-24
楊育正、楊惠君
二○○○年的夏天,我帶著即將完成國家衛生院婦癌專科醫師訓練的六個學員,到美國參加美國婦癌學會,順道拜訪美國西岸幾個主要的癌症中心。參訪結束前,訓練計畫的國際老師──知名婦癌專家里奧.拉加西(Leo Lagasse)教授在他洛杉磯的家裡設宴款待我們。
閱讀更多
2019-09-01
林芷揚
隨著人口快速老化、邁入高齡社會,癌症、失能、失智的病患增加,除了醫療資源的支持,鄰居之間互相幫助,也可協助患者獨立、自主地生活,並減少焦慮和孤獨感,家屬也能更安心。
閱讀更多
2/ 3
第 2頁,共 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