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9
林芷揚
53歲的徐女士今年五月發現罹患胰臟癌,確診時已經轉移到肝臟;治療了一陣子,八月就決定不再接受治癒性治療,轉入安寧病房,把握最後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徐女士19歲的女兒每次探病時,總是淚眼汪汪,「說再見真的好難…好希望媽媽能看見,有個人牽著自己的手,走上紅毯的那天,但其實知道等不到那一天了…。」不過,在徐女士生命的最後,女兒發揮做麵包的專長,在安寧病房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全家再次共創美好回憶,讓愛永留心中。
閱讀更多
2019-10-28
黃勝堅
錢大元看著手上這張依民國100年1月26日,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新修規定,錢家祖孫已成年的人,三代十八個人共同簽署的「放棄急救同意書(DNR)」心中百感交集。
閱讀更多
2019-10-28
黃勝堅
「急重創傷的病人家屬,和癌末的病人家屬,我們一樣談 安寧療護 、談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但困難度要高過許多,因為意外來得太突然,家屬一時間大多無法相信、不肯面對,投射到醫療團隊的壓力,對醫護人員來說,是超級EQ大考驗。」科主任的話,小周醫師此時回想起來,還真不無道理。
閱讀更多
2019-10-07
林芷揚
「人生最後階段,輕盈地下車,而不必拖著沉重的行李」,知名作家張曼娟在簽下預立醫療決定後,由衷說出她愉悅的心情。
閱讀更多
2019-10-01
許禮安
安寧療護 其實是要陪伴末期病人和家屬「帶病生活」!病人只不過是帶著嚴重的疾病,甚至直到末期與臨終,他們都仍想要繼續過生活、繼續活下去。臨終關懷與「幽谷伴行」,不是將我們想要的「善終」和各種標準強加到末期病人身上,而是尊重病人的自主權與個別差異,因此,陪伴他們「帶病生活」才是 安寧療護 真正的目標。
閱讀更多
2019-09-27
許禮安
七月中旬的週日,我在台南市立醫院演講,開場前接到許伯伯的兒子打手機給我,語帶哽咽地說:「爸爸他已經在前一天晚上在家安詳死亡。媽媽要我通知許醫師,並且記得向許醫師道謝!」
閱讀更多
2019-09-24
楊育正、楊惠君
當你們不再看見我的時候,孩子,我卻從不曾離去。早晨,陽光照進你的門窗,你是否感到溫暖?孩子,我就在你的身旁。日落時,微風拂過樹梢,在沙沙作響的枝葉聲中,孩子,你可聽到風中夾雜著我的言語?夜深時刻,當清涼的月光從門縫滲入,那時我正躡手躡腳,深情的凝視著你,我的孩子,縱然你從此不再看見我,我卻從來不曾離去。
閱讀更多
2019-09-23
林芷揚
不少民眾對安寧病房的刻板印象是「等死的地方」,事實上安寧緩和醫療是幫助病人獲得身心靈的平靜,不但身體上的痛苦得到控制,心靈也會安詳寧靜,反而能思考生命意義,在最後與親友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不留遺憾!
閱讀更多
5/ 10
第 5頁,共 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