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7日
NOW健康
「曾經得過胃潰瘍,治療後還是會不時犯一下胃痛,但只要吃腸胃科醫師開的胃藥就可以減緩不舒服。這次沒想到連吃胃藥都沒有改善,工作一忙也沒有多想,突然驚覺這次一痛就是半年過去了!」28歲的張小姐因持續的胃痛,連吃藥都無法解除不適而困擾。
閱讀更多
2021年04月23日
NOW健康
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資料,每年超過3千國人死於口腔癌、7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然而,口腔癌涉及面頰、舌頭、唇部和上下頷等部位,除頰粘膜癌之外,舌癌屬口腔第2常見腫瘤,初期會以小潰瘍表現,逐漸會侵犯舌內深處,進而造成吞嚥及說話困難。
閱讀更多
2021年04月21日
楊雅馨
許多女性一聽到卵巢囊腫,就會認為是罹患了癌症,然而絕大多數的卵巢囊腫都與生理期有關,因此,遵循醫師囑咐、按時回診才最重要。
閱讀更多
2021年04月15日
NOW健康
歌手朱俐靜罹患乳癌,引起不少歌迷震驚,法務部前部長、兒福聯盟基金會董事長羅瑩雪日前死於乳癌,享壽69歲,更讓人深感惋惜,這也讓最近幾天各大醫院乳房外科門診求診人數明顯增加。
閱讀更多
2021年04月01日
李易紓
45歲國民黨文傳會前副主委、安定力量副執行長毛嘉慶驚爆罹患血癌,他3/31深夜在臉書上寫下自己得了血癌,正在接受第一階段化療。 他寫道:「這個病有個特點,沒人知道怎來的,我是以為扁桃腺發炎從急診得知。首先向我得罪過的每個人道歉,誠心向你們道歉,我錯了,對不起,謝謝你大人有大量。再來,沒真的得罪但看我不爽的,我們握手和解吧,其實,事情都過這麼久,不要不爽了!」 毛嘉慶說,自己一定會頑強地活著,要大家不必特別來看他,並開玩笑出院就要來辦趴踢,樂觀面對病情。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30日
鍾奇峰醫師
「求你們救救我女兒!」隔著長桌,聲音雖然微弱,但我的心卻感到無比的沉重。在旁的社工師及個管師想必也肩頭沉重。 「她每天回家都一直哭。」30歲未嫁的女兒,即使早已成年,也還是70多歲老爸的心頭肉。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29日
照護線上
診間一位76歲的老伯攝護腺指數PSA高達300 ng/ml,透過攝護腺切片確定是攝護腺癌,而且骨頭掃描顯示已有多處骨轉移,進一步詢問後,更得知老伯最近下肢感覺比較無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陳嘉宏醫師表示,轉移到骨頭的攝護腺癌可能會壓迫脊髓神經,導致下肢無力,若未及時治療,恐將導致癱瘓。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29日
李易紓
膽囊癌好發年齡在60至70歲,男、女比例約1比3,雖然很多膽囊癌患者都有很長的患病史,但也有少數是完全沒有症狀,作超音波檢查時才被發現罹患膽囊癌。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25日
李易紓
甲狀腺是內分泌器官,會分泌甲狀腺素來掌管代謝,影響全身器官,而甲狀腺結節則是甲狀腺內腫塊,通常小且無症狀,好發於女性,大多為良性。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永新表示,甲狀腺結節雖然多為良性的,不過仍有少部分患者會變成惡性腫瘤,因此需定期安排追蹤治療。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24日
創健預防醫學機構 共同審稿/創健陳建志院長
知名主播今年一月接受健康檢查,意外發現罹患肺腺癌。然而,日前知名部落客也因肺腺癌,在短短不到半年內撒手人寰。近年來越來越多未抽菸者罹患肺癌、肺腺癌等肺部癌症。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19日
NOW健康
引發口腔癌3大危險因子為檳榔、吸菸、喝酒,早期發現並治療,5年存活率達8成。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平日也可在刷牙時照鏡子自我檢查,如發現異常應盡速就醫。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19日
NOW健康
無論是清炒、燉粥、煮火鍋,正值生產旺季的高麗菜是最近料理中常見的食材,除了口感清脆香甜,還具有低膳食纖維、含多種營養素等優點,被喻為「廚房裡的胃藥」,適合容易胃痛及胃潰瘍等民眾食用。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18日
李易紓
皮膚是最容易觀察的器官,如能注意自己的不正常皮膚表現,就能早期去確認是否為皮膚癌!不過,一般人可能難以清楚分辨皮膚的痣、斑點或是罹患了皮膚癌,醫師說,要特別注意5個皮膚病變的可疑徵兆。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18日
創健預防醫學機構 共同審稿/創健陳建志院長
日前香港影星吳孟達先生因肝癌病逝,令許多影迷相當不捨。根據衛福部統計,肝癌為我國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二名,僅次於肺癌,約有九成與病毒性肝炎有關,其中以慢性B、C型肝炎佔最大部分,且B型肝炎帶原者比非帶原者發生肝癌的比率高達150倍。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11日
鄭閔聲
編按:癌症,一項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每年無情奪走數以萬計台灣人性命。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2018年全球肺癌發生率地圖顯示,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全球肺癌發生率,台灣高居世界第15名、為亞洲第2名。 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表示,目前已知肺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是吸菸,然而,台灣有一半的肺癌不是吸菸所引起的,尤其不抽煙女性的肺癌病例還越來越多,用空汙或遺傳也很難完全解釋。如果不能阻止肺癌,就一定要增加第一期、減少第四期,該怎麼做呢?以下是陳晉興副院長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10日
李易紓
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顯示,胃癌分別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8位及發生人數第8位,每年有2,000多人死於胃癌及4,000多名新發生個案,好發於50歲以上成人,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6倍,因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要到晚期才確診,約有4成患者已經無法開刀,只能依賴化療,嚴重威脅國人健康與生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林肇堂說,30多年前胃癌是十大癌症死因第1名,因為當時飲食習慣多以醃漬為主,也因此胃癌可以說是「窮困年代的病」。 如今導致胃癌發生的原因,大致上仍與環境、飲食、免疫、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慢性胃病有關,其中8至9成的胃癌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的! 要早期發現胃癌,唯一方式就是定期做胃鏡(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甚至不用開刀,只要做一次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就能將早期癌局部切除,治癒率相當高。 以下是林肇堂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原文刊載於2022/3/9,更新時間為2023/7/13)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05日
郭漢崇
就像策略長張聖原醫師告訴我的:「我們人到了這個年紀,遲早都會得到一種疾病或是癌症,如果有那麼多疾病可以選,我想每位泌尿科醫師一定會選擇攝護腺癌。因為這個病只要早期發現,就可以早期治療而痊癒,比起其他惡性的癌症,攝護腺癌的病情進行緩慢很多,而且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療。」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03日
徐右螢
「我逢人就會鼓勵他們一定要去拍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曾任聯發科、小米科技財務長,現為指紋辨識IC大廠神盾副董事長的喻銘鐸神情一派輕鬆,笑著談起去年九月開刀切除肺腺癌腫瘤的過程。 「其實那時我對LDCT還不是這麼了解,更不知道有肺結節就需每年追蹤檢查。」喻銘鐸是在開完刀後,重新找回過去健檢拍過的片子、報告,才知道自己是LDCT下的幸運兒。 手術一個多月後,他又重新回到健身房做運動,生活一如往常。「現在只要定期追蹤就可以。」喻銘鐸臉上笑容更多了。雖說,從病理上他真是罹癌者,不過心情上完全不受罹癌影響,「這應該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好的證明吧!」 喻銘鐸提及:「我也是看了你們報導(編按:2017年今周刊「新國病肺癌」封面故事)後,開始對肺癌篩檢有更深認識。」為了讓大家認知早期篩檢肺腺癌的重要,他自願分享親身經驗,希望更多國人可以像他一樣幸運,讓癌症不再是無法治癒的絕症。 以下就是他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03日
李易紓
國健署10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連續13年居10大癌症之首,近年亦有不少名人包括李國修、賀一航、豬哥亮等,均因罹患大腸癌過世。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表示,大腸癌除了基因突變、家族史外,和飲食、肥胖以及運動都有關係。 要預防大腸癌,首要是釐清有無家族史、特殊基因突變問題,如果有,則10多歲開始要做大腸鏡追蹤,如果沒有,滿50歲不能只做免費糞便潛血篩檢(FOB Test),也要開始做人生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而且後續每一兩年都要定期做,不要5年才做一次,因為過程中只要發現息肉,立即切除、電燒,就能保持很長一段時間的健康。 以下是饒樹文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閱讀更多
2021年02月26日
黃軒/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我閱讀了一篇發表在知名國際期刊JAMA Oncology文章,其主題是:喝咖啡和晚期或轉移性大腸癌的存活關係。
閱讀更多
2021年02月23日
李易紓
駐泰國前代表李應元週四(11/11)晚間於台大醫院病逝,享壽68歲。李應元今年8月宣布辭職回台灣,當時提到自己因感染大腸桿菌,體力已經不堪負荷,因此決定請辭,後傳出他罹患的是罕見癌症「壺腹癌」,1年多前發現,但應為晚期無法動刀。 李應元返台後至台大醫院住院,期間總統蔡英文曾前往探視,一度傳出病況控制住,但最後仍不敵病魔在今晚離世。
閱讀更多
2021年02月20日
林韋伶
臺大癌醫中心醫院在今(20)日舉行輻射科學暨質子治療中心ProBeam®質子治療系統吊裝典禮。 當重達70噸的微型加速器放下時,許多一路上看著癌醫中心醫院從無到有的與會者,都以「放下心中的大石頭」來形容。
閱讀更多
2021年02月19日
李易紓
不少人在健康檢查時,透過腹部超音波診斷出脂肪肝,有脂肪肝的人,大多沒有特殊症狀,但脂肪肝依舊值得重視,是因為它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和多重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都有關。
閱讀更多
2021年02月17日
李易紓
20210329編按:香港資深演員廖啟智去年底驚傳罹患胃癌,經紀公司才在5天前宣布他全面停工,專心住院治療,卻於3/28周日晚間在家人陪伴中逝世,享壽66歲。 智叔出道40多年,演過《無間道》系列、《門徒》等經典作品,更以《證人》、《籠民》2度拿下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 幾天前住院治療時,太太陳敏兒還透露廖啟智狀況不錯,每天都有正常吃三餐,惟當時不願透露是罹患胃癌幾期。
閱讀更多
2021年02月05日
夏珊妮
不論晴雨、四季,天剛拂曉,孫道傑就離開溫暖的被窩,晨起梳洗,準備出門運動,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或是到游泳池晨泳1小時,是孫道傑揭開一天序幕的方式。乍看精神奕奕的他,很難相信他是位罹患2種癌症,進行肝臟移植,已經和癌細胞和平共處超過10年的抗癌鬥士。
閱讀更多
2021年02月01日
創健預防醫學機構 共同審稿/創健 營養師
癌症已蟬連38年為國內死因之首,癌症的成因,絕大部分是因為基因受損,特別是基因控制的失調,經過數十年慢慢產生癌細胞。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全世界一千萬的癌症死亡者,如能早點注意飲食,減少外來致癌因素,一定可以減低三至四成的罹癌機率。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29日
蘇絢慧
有不少研究指出,孤獨會增加死亡風險,其對生命的危害不亞於菸害。一份關於孤寂的研究調查說,孤寂單身者的死亡風險會提高百分之二十五,等同於每天吸十五支香菸,孤寂對於健康和壽命的傷害由此明顯易見。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25日
創健預防醫學機構 共同審稿/陳建志院長
根據國健署公布最新107年「癌症登記報告」,2018年女性肺癌發生人數首度超過女性大腸癌,相較前兩年仍持續攀升中。由於肺癌很難早期發現,惡化快速又易復發,不是最高發病率的癌,但卻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22日
NOW健康
72歲苗女士胃口超好,不挑食,家裡剩菜幾乎都是她負責吃光,去年食慾明顯變差,一吃就飽,持續3個月,原本圓潤福氣的臉龐消瘦許多,就醫發現,她竟是末期胃癌合併肝臟和淋巴轉移。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21日
NOW健康
48歲的汪小姐,對飲食有自己堅持的喜好,愛吃辣的她,三餐的基本配備就是1罐辣椒醬一定要準備在桌上,還要再來上1碗熱熱的湯,溫度最好是冒煙微燙口。由於工作忙碌,為了犒賞辛勞的自己,每天回家前都會固定在住家樓下的便利商店帶上1手啤酒,再打開電視追劇1個人獨自喝光啤酒,享受微醺快感。重口味的飲食習慣在同事眼中,都笑稱她是「酒國辣妹」。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20日
李易紓
2019年有9701人死於肺癌,連10年居癌症死因第一位,平均每54分鐘就有一位死於肺癌。由於現在空氣中PM 2.5平均濃度越來越高,醫師建議做全身健康檢查時,應納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才有機會揪出病灶----惡性結節(原位癌),因為LDCT可比胸部X光提早5-10年發現肺癌、肺腺癌,得到更好的治癒率。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19日
李易紓
胰臟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誤認為是胃痛、腸胃道不適而忽略,一旦確診大多為晚期,因此留意胰臟癌的三大典型症狀:黃疸、上腹痛、體重減輕,是非常重要的指標。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15日
李易紓
63歲蕭先生抽菸超過30年,身體還算硬朗且無慢性疾病。一年前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血尿,由於不會痛且並非每次都出現,就不特別在意。 但今年開始血尿變得越來越頻繁,小便顏色甚至由淡紅轉為深紅,也出現頻尿、尿不乾淨與急尿等症狀,這才前往醫院檢查,發現大量紅血球及惡性細胞,電腦斷層顯示膀胱底部有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14日
李易紓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大家耳熟能詳,對抗癌症最好的方式,而研究顯示,乳房攝影才能夠有效地偵測早期乳癌,達到降低死亡率的效果,但往往因為檢查過程疼痛不舒服,所以不少女性都會抗拒不想做乳房攝影。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07日
陳晉興, 陳保中
為什麼肺癌確診時,大多已進入第3期、甚至第4期?無聲無息的早期肺癌,該如何達到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的目標?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06日
李易紓
55歲的陳先生,平常不抽菸、不喝酒,生活作息正常,1個月前發現右乳頭有小硬塊而到住家附近的醫院就醫,當時診斷可能只是良性脂肪瘤,因此沒有在意。 但最近因為硬塊變大有壓迫感,才進一步做檢查,超音波檢查發現,硬塊雖然只有1公分,但是密度高且邊緣不規則,疑似惡性腫瘤,經切片檢查後確認為非常罕見的男性乳癌。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01日
小垣佑一郎
在過去的認知中,便秘容易導致大腸癌癌症,因此建議大量攝取膳食纖維。但最近卻在多數大腸癌癌症患者的腸道內發現「具核梭桿菌」,是一種時常存在口腔中的菌種。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30日
照護線上
哈囉!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回到照護線上,我是白映俞醫師。 今天我們要來討論一下,子宮頸癌和子宮頸癌的疫苗,子宮頸癌是女性最好發的癌症之一,但是這其實也是一個可以用疫苗來預防的癌症!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29日
聯合報 / 記者黃惠群
國健署今公布「2018年癌症發生資料」,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6131人,較2017年增加4447人。2018年女性肺癌發生人數首度超過女性大腸癌,乳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標準化發生率持續上升,標準化死亡率持平,但甲狀腺癌女性為多數,而男性惡性機會較大。男性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呈上下震盪趨勢,其中30至49歲口腔癌發生率降幅2成,可能與年輕族群嚼檳榔及抽菸率下降有關。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23日
李易紓
越來越多人知道頭暈及眩暈的差異,也知道「頭暈」可能要看神經內科,「昏厥」要看心臟血管內科,「眩暈」則要看耳鼻喉科,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醫師說,這樣的分法還是過於簡單,當出現頭暈、耳鳴等症狀時,還是要透過檢查,排除「腦瘤」的可能。倘若為腦瘤或是腦出血,要由電腦斷層偵測出來,若為初期腦梗塞,則必須要核磁共振才有辦法明確辨認。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21日
李易紓
大腸直腸癌已經蟬聯12年台灣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為提升民眾對大腸直腸癌早期篩檢與治療的重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首度發布「大腸直腸癌治療地圖」。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10日
李易紓
「癌王」胰臟癌好發於50-60歲中年族群,除非癌長在胰臟頭部造成黃疸,否則早期症狀不明顯、難以發現,到了晚期出現背痛、上腹痛等症狀,也常會以為是其他病症到其他科別求診,最後體重減輕、癌末症狀浮現才就醫,導致許多患者診斷時間較晚。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03日
創健預防醫學機構 共同審稿/腸胃科 柯富聰醫師、創健營養師
大腸癌發生率連續12年蟬聯十大癌症第一名,近期漫威電影《黑豹》男主角查德威克鮑斯曼、前兄弟象投手陳逸松,也因大腸癌奪取年輕性命。 衛福部統計, 50歲以上的人,若終生不做大腸癌篩檢,罹患機率達7%,也就是每14人中會有1個人罹患大腸癌。而如此高風險疾病我們真的無從預防嗎?讓專業醫師帶你一窺大腸癌秘密。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01日
李易紓
衛生福利部108年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是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的第4位,好發年齡約45至64歲,比歐美國家提早8至10歲。其中又以45至49歲婦女的發生率最高,顯示乳癌是各個年齡層女性,都需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閱讀更多
2020年11月25日
NOW健康
60歲的曾先生工作穩定、作息正常,平常沒有健檢習慣,也幾乎不看醫生。日前出現疲倦、無力、沒食慾的情況,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但體重卻開始不明原因減輕,3個月的時間就下降約16公斤,後來更因持續嘔吐,甚至影響進食,才前往就診,檢查發現曾先生已是第4期胃癌,且腫瘤已侵犯至周邊臟器。
閱讀更多
2020年11月25日
李易紓
隨著國人飲食習慣日漸西化,食物中的油脂含量也額外增加、纖維的攝取量減少,不但導致心臟血管疾病增加,大腸直腸癌罹患率也節節上升,10大癌症排行榜中,無論男女,大腸直腸癌都牢牢佔據第1名。
閱讀更多
2020年11月13日
照護線上
超音波的技術原本都掌握在海軍手上,或運用於工業技術發展,大概於1950年代開始,醫學開始採取超音波的技術來做各種檢查。現在準媽媽們做產檢時,總會從超音波影像中看到貝比的頭部、小手手,並存留下各種可愛的影像。如果吃完大餐後容易右上腹痛,醫師會安排腹部超音波看看是否膽結石正在作祟。
閱讀更多
2020年11月13日
李易紓
攝護腺癌已躍升為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5位,由於早期沒有明顯徵兆,只有尿急、頻尿或小便不順和夜尿等症狀,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症類似的症狀,患者往往延誤到骨骼轉移才有疼痛現象。 醫師說,攝護腺癌好發年齡在50歲以上,基因、遺傳、發炎、感染、高脂飲食都是危險因子,常見症狀包括頻尿、排尿困難、血尿等等,預防方法除了定期檢查外,日常均衡飲食,少吃油炸等高脂食物、攝取充足蔬果和全穀類,補充番茄、黃豆及其製品都很重要。
閱讀更多
2020年11月07日
李易紓
台灣平均每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而臨床顯示,每5位癌症患者,就有1位是死於營養不良非癌症本身。許多癌友在抗癌的路上,常因為營養不良、身體虛弱導致減低化療、放療治療的效果,甚至會降低存活率,因此除了培養運動習慣之外,也要讓自己有更好的抵抗力去對抗病魔。
閱讀更多
2020年11月06日
李易紓
排氣順暢代表消化好,身心較為舒暢,無法正常排氣,不只影響食慾,心情也會跟著低落。但是,屁放得越多越健康嗎?還是連環屁是大腸癌前兆嗎?醫師說,有5種情況,會導致放屁頻率增加,民眾可以自我檢視腸道的狀態,如果伴隨排便習慣、形狀改變,應提高警覺,進一步就醫檢查。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