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31日
劉秀枝
我最近動了「白內障摘除併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手術順利且成功,但有些感悟,想跟大家分享。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29日
劉秀枝
以前在醫院工作時,無意中聽到有人說我是個好醫師,就很開心。退休後,跟團旅遊,常聽到初識的中年人說:「真希望我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雖然覺得自己沒有很老,也很高興。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26日
劉秀枝
打開電腦的日誌檔案,在每天必做的六個項目中,記上一兩句,完成我的睡前作業,才心懷感恩地安然入睡。 這六個項目是:運動、心智、愛己、利他、應做和感恩。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22日
劉黎兒
許多人認為單身者因為沒有家庭,比較不負責任,但是許多單身朋友長年對世間這種誤解非常生氣,他們說:「我一個人生活,單身戶也是一個家庭,也要煮飯洗衣,也是要撐起來才活得下去!」或是「我的人生我自己承擔,一點也不會麻煩別人,還有比這更負責任的嗎?」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19日
老黑看世界
過去當街頭藝人時,偶爾會碰上類似這樣的問題:你以前是外商公司總經理,現在站在街邊唱歌,請問如何調整心態?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17日
古堅純子
靠著「熟前整理」減少物品後,就得開始養成適量調整物品的習慣。所謂的「適量」因人而異,我建議各位要具備「框架概念」。從整理的觀點來看,如果能將物品數量控制在家中「框架」(也就是「收納空間」)的七成左右,就可說是適量。如果使用到百分百的程度,東西馬上就會滿出來。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12日
施昇輝
某個傍晚,我去上知名作家李偉文主持的廣播節目。錄音前,我跟他說,這是我今天的第三個行程,錄完之後,晚上還要去某大學演講。他問我,前兩個行程是什麼?我說中午和幾位久未謀面的前同事吃飯,然後去看金馬國際影展的一部電影。他說,這兩個怎麼能算是「行程」呢?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03日
岳曉琳
現在我身邊好多人說:岳老師,為什麼我發現你變美了呢?回頭看看我10年前的照片,確實,現在的我要比那個時候漂亮一些。因為自己會打扮了,有自信了,但是現在的我比那時候胖了。這就是時光帶給我的美。
閱讀更多
2021年02月26日
古堅純子
只要開始進行「熟前整理」,就能夠描繪自己未來想過的人生。整理物品,其實也等同於整理內心。在我的客戶之中,不乏失去人生目標、陷入自我忽視(self-neglect)狀態的人。所謂的自我忽視,就是指對自己的生活漠不關心,導致生活環境與健康狀態惡化。
閱讀更多
2021年02月22日
施昇輝
二〇二〇年九月,我破紀錄地發表了十五場演講,其中有公家機關、電子公司的內部演講,也有不同單位邀請我進行對外公開演講,主題當然都和「投資理財」有關。為什麼如此密集?因為上半年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很多排定的演講都被取消,所以延到了九月分。 很多朋友不解,為什麼我要這麼拚命賺錢?這樣怎麼還能稱為「樂活大叔」?我覺得大家都有所誤會,一來我大部分的演講邀請來自公家機關,車馬費並不多,談不上「賺錢」;二來我在第三人生最愛做的事就是「分享」,而演講當然是個最適合分享的機會。
閱讀更多
2021年02月18日
施昇輝
某個周五清晨,太太要搭早班車回台東探望她的父親,直到周日才會搭末班車回家,回到台北已是周一凌晨。她出門前問我:「這三天,你可以一個人過日子嗎?」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可笑,就回她:「當然可以。」但是,正在閱讀本文的你,也有把握能夠一個人度過三天嗎?
閱讀更多
2021年02月05日
施昇輝
第三人生,不是用來每天緬懷過去的豐功偉業,也不是用來重複過著相同的生活。這時,我們一定要繼續前進,開始做一些以前想做卻沒做,或是從來沒想過要做的事。此時累積的「第一次」愈多,第三人生就愈精彩。
閱讀更多
2021年02月03日
皮耶洛‧費魯奇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人很討厭自己的工作。 他是個石匠,為一份微薄的薪資從早辛苦到晚。「這種生活太可怕了」他想。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27日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我有一位好朋友俞國定最近從董事長高位退休下來,開始過平凡老百姓的生活。他前幾天在臉書上,分享了他從洗碗中得到的快樂,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他是這樣寫的: 沒有常態的工作之後,在家時間變多,找到存在感,成就感變成重要待辦事項。 洗碗,我發現真是榮耀的偉大工作,一小時之內,可以把剛剛好像被炸彈轟過的料理台和洗碗槽裡,油膩碗盤、濁污鍋盆和殘葉敗肉一片狼籍,變成明亮潔浄乾爽的宜居環境。 多洗幾次之後,在家裡的地位也提昇不少。生活比以前踏實多了,至少吃的安心,睡的安穩。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25日
和田秀樹
當年齡隨著歲月增長,欲望也會逐漸減弱,不僅食欲和性欲會降低,連成功欲或支配欲這類社會性的欲望也會跟著消退。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22日
偉文隨筆
在文學作品中常將人的一生比喻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同的時節,西蒙波娃認為這是很老套的描述,因為自古以來,在繪畫或各種作品中,都一再重複著這個老調。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22日
張薇薇
身為張迷與旗袍迷,我有一件白色滾黑寬邊、七分寬袖的旗袍上衣,就是仿張愛玲的一張老照片。我愛旗袍,收藏近百件,任何場合都能找出適合的旗袍裝扮,這份愛,不僅是真心體會旗袍之美,更蘊含著對母親的永遠思念。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20日
張薇薇
不管吹風下雨大太陽,退休後我雷打不動常常要去的地方就是傳統菜市場,雖然張郎老是碎念,但我就是不管,大雨中穿著漂亮的雨衣雨鞋逛菜市場,多麼有情調啊,就算只買回兩根新鮮小黃瓜也心甘情願走一遭。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19日
盧建彰
女兒願剛上幼兒園時,為了增加她上學的動力,我們每天都會聊天。 「妳好好噢,有三位女老師。」 「對呀。」 「那妳知道妳還有幾位女生同學可以認識嗎?」 「幾個?」 「全班有十八個女生,扣掉妳,還有十七個可以認識。」 「可是,我也想認識我自己。」 對耶,她說完後我才想到,她是對的,我們成天只想到要去認識世界上其他的人,卻忘了好好認識最重要的人。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15日
張薇薇
每年過年,杯觥交錯、菜餚滿桌、充滿親朋好友豐盛恩情的新年假期將接近尾聲時,我總暗自心情低落,因為過完年,一切將回歸正軌。但之於我,什麼才是正軌?每日勞碌奔波於高壓職場與家庭之間?經常為小事抓狂?逢空就要用不停的活動與勞動填滿空隙? 我曾期許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但白白虛耗了多年,卻還是終日不休,汲汲又營營,無所適從。曾看過一本書:「修行的重點不是你跟誰學過、什麼人到過你家……。」往臉上貼金不代表自身是金,要真正對自己有幫助,必須有志氣發誓願破除心中的執著,從生活中觀照自己的妄念,慢慢將之放下,就是「滅去心頭火自涼」。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15日
皮耶洛‧費魯奇
有沒有一種人可以稱為喜樂專家的?我相信有而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最當之無愧的就是羅貝托·阿薩吉歐力。綜合心理分析的創始人。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13日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絕大多數有關熟齡書寫的文章,都以強化心理建設為主軸,例如「做自己」、「為自己而活」,但很多客觀條件卻讓一般人很挫折,所以我想從現實面來探討一個完美的第三人生是否可行?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08日
粉圓妹
今天打開FB超多人在談論這個流行話題:「月薪3萬元 vs 月薪25萬元的煩惱,會一樣嗎?」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08日
加藤惠美子
擁有少量優質物品的生活,也就是環保的生活。無須特別節儉,用心在食衣住方面找到環保生活感,自然就不會浪費金錢、浪費物資,還能提高生活品質。 最重要的是找到材質佳且自己可以接受的物品。材質佳的物品只要細心打理,就能夠使用很久,因此儘管一開始價格有些昂貴,以結果來看還是買得很划算。 然後,最要緊的就是要少丟東西。過去一般人以為「用完即丟」是生活富足的表現,但是到了現代,具備知性的人會對於丟棄這個行為,也就是由自己製造出環境廢棄物的行為,感到罪惡。 材質佳的物品不僅使用年限較長,在它原本的任務結束之後,還能夠轉變成其他物品繼續延長生命。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06日
風傳媒 / 周岐原、王海咪
70年次的巫明帆,2012年10月,買進人生中第一張股票。憑著物理人的直覺,堅持價值投資就是正確的道路,他秉持不看盤,不看線,不追籌碼的極簡股票投資操作,牢抱「人棄我取」的冷門股,進入股市只有8年時間,已經累積千萬資產,年領息近40萬。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05日
平松類
有些上了年紀的人容易把「我已經沒幾天好活」、「我都已經一隻腳踏進棺材了」這類喪氣的話掛在嘴邊,偏偏他們反而是最重視養生,會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乖乖遵從醫囑服藥、會限制鹽分攝取的一群人,而我父親就是其中之一。
閱讀更多
2021年01月04日
平松類
常聽到單身的人,來到四、五十歲以後,忽然開始擔心起自己的老後生活,糾結點在於「害怕一個人孤伶伶死去......」。放心吧,任誰都是一個人,但並非孤伶伶。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31日
郭葉珍
隨著與自己的連結越來越深,我感到越來越安定,孤零零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感覺越來越淡了。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31日
李承柱
還記得小時候,我跟同個社區的朋友聊過:「我們長大後會變成怎樣的歐巴桑呢?」當時我們小學五年級,對於歐巴桑的印象是「QQ捲髮、胖嘟嘟的身材、大嗓門」,我們熱烈討論了一番,包含自己適不適合捲髮,還有變成歐巴桑之後敢做哪些事。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31日
平松類
一個人如果沒有特別的喜好,也沒有想做的事,容易被視為人生毫無目標、成天無所事事。但真是如此嗎? 被物慾驅使的人生是非常痛苦的。年輕時因為無知,誤以為樣樣都想要,才算是富足的人生。事實上,縮減食慾、性慾、物慾,才能夠真正過上自在快意的日子。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31日
艾爾文
被別人的一句話傷到,是一件代價很高的事。 對方不用為自己說的事情負責,自己卻要花很多的時間承擔。 其實,比你弱的人,才會在背後說你,比你強的人,根本沒時間理你。 這世界永遠不缺打擊人的本性,缺的是站起來的韌性;人生是自己的,你會因為別人而跌倒,所以更要為自己而堅強。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28日
平松類
人一步入中高齡,一開口不自覺就會感嘆「人生苦短」、「歲月不饒人」這種老掉牙的口頭禪,但大概也沒幾個人會當真。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25日
艾爾文
不是因為生活變好了你才快樂,是因為你先快樂了,生活才變好。 不是因為壞事消失了你才遇到好事,是你先關注周圍的好事了,壞事才慢慢消失。 其實,快不快樂、幸不幸福、過得好不好,不只是如何尋找的問題,也是順序的問題,順序不一樣,答案不一樣,人生也就不一樣。 生活不會每天都事事順利,所以我們才要學會順其自然。 用平常心,品嘗生活點滴,用喜歡的自己,收拾好心中的每個角落。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25日
夏韻芬
正當勞退基金出現操作弊案,而且如雪球般越演越烈之際,財經節目主持人夏韻芬認為,政府以及企業準備的退休金大概只占3~4成,自己準備部分,需要5成甚至6成,才會到達一個安心的退休數字。 以下是摘自於她的新書《找個理由來退休:夏韻芬富樂中年學》。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25日
林麗娟
「小時候家裡窮,13歲就去當學徒了,我想靠著我的雙手,拚出自己的一片天。」很難想像,國寶級蔬果雕名廚、大學餐飲系名師廖清池,學歷只有小學畢業。 廖清池在今年7月退休,但每天照樣活力充沛地東奔西走,除了接受農委會委託輔導「田媽媽」餐廳,還到少年輔育院等地方當義工、演講、傳授一技之長,幫助創業者能穩定上軌道。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24日
蘇絢慧
英國媒體BBC在二○一八年有篇關於〈孤獨的五個誤解〉文章中,提到社會神經學家約翰•卡西奧普(John Cacioppo)認為:「孤獨感是來自人類進化的結果,目的在於促使我們改善與他人的關係。用口渴感來比喻,你要是感覺口渴,就會去找水來喝。你要是感到孤獨就會去接觸他人。千百年來,人類一直過著群居生活以保證安全,因此與他人保持聯繫是一種生存機制。」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23日
艾爾文
與自己獨處沒什麼不好,戴上耳機,讀本好書,喝杯熱飲,或只是看著街道放空,都是在跟自己好好交流。 畢竟,高優質的內心對話,勝過與別人低品質的嘰嘰喳喳。 記得,不能因為寂寞,就隨便依附一個人,也不能因為迷茫,就把生活交給其他人決定。 安全感是自己給的,心若不平靜,其實去到哪都覺得吵雜。 寧可開心一個人獨處,也不要在一群人裡假裝快樂。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18日
琹涵
前塵往事還是忘了吧,都到了黃昏的時刻,能捨就捨,能放下就放下。不宜縈繞於心,而是還給自己曠達自適的安寧。 真希望我們都只是天邊的一朵雲,能隨風四處遨遊,再無罣礙在心頭。 人生的故事太長,慶幸我們能活到今天,看到了更精采的內容和讓人驚訝的橫生枝節。 原來,活著,也是有趣的。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