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
吳娟瑜
「剛從爸媽家回到自己的家,看到讀大二的兒子忙著打電動,高二女兒躲在房間聽音樂還手舞足蹈,我差點氣炸,陪著媽媽照顧失智爸爸說多累就有多累,但回到家卻沒人安慰、沒人關心,更甭提有人幫忙做家事了。至於老公呢?他根本還在公司加班沒回來……」
閱讀更多
2020年11月12日
李易紓
台灣失智人口已經超過29萬人,在民國130年前平均每年增加1.7萬人,將造成家庭、社會巨大衝擊。台灣失智症協會發布2020失智症大調查報告顯示,雖然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略有進步,但仍有超過半數把失智症,誤認為是正常老化。 至於預防失智症的9個方法,調查發現,民眾觀念尚未完全建立,或是知道卻做不到,觀念仍待推廣。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31日
李易紓
近幾年有些民眾會將初榨椰子油直接拿來喝,希望能夠預防或治療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奇美醫院營養科營養師趙苔君說,雖然少數臨床研究和動物試驗有相關的報告,但是目前國際上仍然沒有大型世代性研究證實,椰子油能預防或緩解失智症,所以建議民眾只能適量品嚐,不宜高劑量攝取,以免造成血脂質與膽固醇。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30日
李易紓
日本比台灣更早進入高齡化社會,現在更到了「百歲」年代。日本熟齡醫學權威,專長研究長壽基因以及阿茲海默症的日本醫學博士、御茶水健康長壽診所院長白澤卓二醫師說,過去大家會把50、60歲退休後的時間,稱作「老後」,但已經有不少人可以活超過100歲,甚至在80歲這個年紀,還能攀上聖母峰! 白澤卓二在《今周刊》第四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上,以預錄影片的方式,用淺顯易懂的解說告訴大家,只要做足4件事,就能防止失智、讓自己到100歲都頭腦清楚、活得健康又長壽。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29日
劉煥彥
台灣正步上日本後塵,逐漸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預期65歲以上人口將在2025年達到總人口20%,因為失能而需要照顧的人口更可能在2026年突破100萬人,使得人口老年化從單純的社會問題,儼然成為國家安全問題。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所長莊曜宇認為,台灣處理老年化問題,不能單靠節節增加的社會福利支出,「一定要讓長照產業化」。 工研院這幾年針對長照產業痛點,已整合院內十幾項技術,提出多項解決方案,並建立名為「銀髮聚寶盆」的內部實驗場域,也攜手數十家產官學單位,成立智慧長照大聯盟,扮演跨領域的整合交流平台,盼催生可行的商業化長照服務或產品。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08日
李易紓
50歲的李太太,在旅行社工作,英語非常流利,3年多前,她發覺除了英語能力大幅衰退外,也開始不想說話,而且經常忘記近期發生的事情,情緒也不穩定……,到醫院就醫檢查後,推斷可能是失智症中的早發型阿茲海默症。究竟是失智症還是老化,要如何判定呢?
閱讀更多
2020年09月28日
李易紓
不少民眾會把「失智症」認為是腦部退化所造成的,但失智症其實是腦部生病而非退化。由於大腦分很多區域管理,每區都很重要,中、西醫都建議,可以藉由手腳訓練、運動來活絡大腦,尤其是在頭頂和耳朵的穴位上多做刺激,每天10-15分鐘,對預防失智症很有幫助。
閱讀更多
2020年09月11日
三島和夫, 伊藤和弘, 佐田節子
一旦熬夜,腦袋就會變得遲鈍,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RESM新橫濱睡眠與呼吸醫療保健診所的白濱龍太郎院長說:「如果睡眠不足的日子持續好幾天,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就會明顯衰退。」
閱讀更多
2020年09月01日
林芷揚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失智症已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估算,國內目前約有28萬失智症患者。提醒民眾,健忘與失智症的記憶衰退不同,但若懷疑失智可能,應儘早就醫檢查。另外,與壓力相關的憂鬱、焦慮等心理病症都是大腦健康的警訊,未經妥善治療的憂鬱症也是失智症的危險因素之一。
閱讀更多
2020年07月20日
萬子綾, 黃淑君, 楊婷雅, 蔡麗瓊, 楊香容, 鄭惠文
失智和正常老化有何不同?失智又被稱為漫長的告別(Long Goodbye),它給了我們很好的機會早做安排,讓自己和家人在記憶消失的過程中,愛卻不會消失。
閱讀更多
2020年07月14日
麥克‧威肯
溫蒂.蜜雪兒(Wendy Mitchell)來自約克夏。她在英國國家健保局做了好幾十年的專案組長。她很有活力,經常跑步,爬山,並獨自養大兩個女兒莎拉和潔瑪。
閱讀更多
2020年06月30日
林芷揚
十年前,當時56歲的陳先生情緒狀態改變,易怒且暴躁,伴隨記憶下降,也開始懷疑妻子外遇、對自己不忠,甚至懷疑她盜領自己的積蓄,導致妻子照顧壓力沉重。最後,家人帶陳先生就醫,確診為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初期子女皆無法接受爸爸失智的事實,畢竟當時陳先生還不到60歲。
閱讀更多
2020年06月16日
林芷揚
隨著年紀漸長,當長輩出現個性、情緒上的明顯變化時,不少民眾都認為是「老頑固」,誤以為年老後都是如此。事實上,許多變化可能是失智的警訊,而非正常老化現象,提醒民眾提高警覺,並調整生活習慣、降低失智風險,才能享有健康、精彩的老年生活。
閱讀更多
2020年06月08日
林志豪醫師
演員吳朋奉因為腦中風離世,享年55歲,我們感到非常遺憾。腦中風雖然是十大死因之一,但通常不會立即致死,可怕的是會造成病患殘障、失能,且時間拖很久,影響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2020年06月02日
照護線上
帕金森氏症是腦部變化帶來的問題,患者可能動作比較慢,比較不協調,看起來很僵硬,還常常跌倒,甚至拿杯子、寫字時手抖個不停。由於多數患者介於50歲到70歲之間,剛開始發病時大家都會說:「啊,沒什麼,應該就是變老了,不中用了。」而疏於早期檢查、早期診斷,沒能及時面對帕金森氏症,之後生活品質可是會大打折扣。
閱讀更多
2020年06月02日
愛心理
如果能體認到這點,把關注拉回自己身上,好好照顧自己,在父母面前做自己,也接受父母有他們自己的課題和選擇,那麼與父母相處起來,挫折感會少很多。
閱讀更多
2020年05月22日
魏怡嘉, 黃子明等
台灣約有28 萬人罹患失智症,預計將在2065 年逼近90 萬人,目前仍有一半以上的失智患者尚未確診。醫師分析,原因在於重度失智者可能已臥床、失能,或是輕度失智誤以為自己只是記憶不好,而未前往就醫。
閱讀更多
2020年05月22日
魏怡嘉, 黃子明等
「妳愛我,我也愛妳!」這句話出自開始失智的邱志成口中,或許已遲到幾十年,但聽在邱太太李素真耳裡仍無比安慰。她說:「結婚幾十年,現在的他最專情。」有時兩人出去散步,李素真沒跟上,老伴還會回過身來等她。
閱讀更多
2020年05月18日
林芷揚
許多民眾都有健忘的困擾。從中醫角度來說,可透過按摩穴位自我保健,並從天然食物中補充卵磷脂、微量元素、核酸等,益智健腦,同時降低失智風險。此外,起床後梳頭時,略帶力道按壓頭皮,有助改善頭部血液循環,防止記憶衰退。
閱讀更多
2020年05月11日
林芷揚
早發型失智症的初始症狀,往往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記憶障礙,可能是以個性改變、言語不適切為主要表現,容易導致與同事和親友之間的衝突與誤解。
閱讀更多
2020年05月07日
李偉文
身為牙醫師,我當然會說牙齒保健很重要。有牙齒才可以好好咀嚼吃東西,消化好、吸收好,身體自然好。吃也是生活的享受、快樂的來源。牙齒更是門面,牙齒美觀,表情豐富靈活且說話清楚,對人際互動亦有幫助。
閱讀更多
2020年05月04日
白雁時尚氣功 / 白雁老師
許多人將失智與老人畫上等號,認為老年癡呆、老年人才會得到、是自然老化現象,這樣的認知其實不對。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近年來有越來越多40幾歲就得失智症的情形,以台灣來說,約有1萬2000人在青壯年就罹患失智症,這種早發性失智症比老年失智症的衝擊更大。
閱讀更多
2020年04月16日
林志豪醫師
巴金森氏症跟阿茲海默症,因為這兩個都是外國語翻譯過來,所以大家會聽得很霧煞煞。教大家最簡單的,巴金森氏症就是一種動作障礙的疾病,動作會出現一些問題,那阿茲罕默症他是一個認知功能的障礙,會有記憶的問題。所以兩個不要搞混了。
閱讀更多
2020年04月15日
林芷揚
全球人口老化是趨勢,失智人口也隨著增加。台灣失智人數目前約27萬,但國內失智症診斷率僅三成,民眾清楚認識失智症的比率只有3%。 多數人都擔心失智症找上門,卻對於失智的種類、症狀、預防方法一頭霧水。營養師提醒,透過日常正確飲食和生活習慣調整,就有助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閱讀更多
2020年04月14日
池谷敏郎
乙型類澱粉蛋白的蓄積將引起輕微發炎,當發炎持續,神經細胞就會壞死。最終導致腦部萎縮,演變成失智症。
閱讀更多
2020年04月02日
林靜芸
外子是心臟外科醫師,專長心臟瓣膜修補。開完刀,他習慣留在加護病房照護病人至狀況穩定。因此他下班回家的時間,可能是凌晨,或是數天之後。 作為他的太太,我知道手術是救命的事,也許自己也是外科醫師,了解手術難免有風險,每遇丈夫沒有回來的日子,我常忍不住胡思亂想,經常食不知味,睡夢中也擔驚受怕。
閱讀更多
2020年03月31日
林芷揚
失智症有多種類型,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一種,常發生在65歲以後。不過,推估全台約有1.2萬名早發型失智症患者,不到65歲就失智。其中,又有一種罕見的失智症類型叫做「後大腦皮質退化症」,發病年齡集中在55~65歲之間,提醒民眾提高警覺。
閱讀更多
2020年03月10日
林芷揚
陳小姐長期牙齦腫痛,原以為是因工作壓力造成不適,遲遲未理會;但最近疼痛感益發強烈,隱忍不住才至牙科求診,心想洗洗牙就可解決問題,殊不知已有嚴重牙周病纏身。值得注意的是,牙周病若置之不理,容易提升失智症的風險。
閱讀更多
2020年03月06日
林芷揚
64歲的張先生發現自己的手機、錢包常常弄丟,幾度懷疑是被人偷竊,但是後來發現自己很容易忘記近期事物,甚至忘記吃過什麼東西,煮開水時走到客廳拿東西,走出去之後就忘記要拿什麼,也忘記剛剛還在煮開水,甚至變得不會算數。就醫檢查後發現,原來他罹患了阿茲海默症。
閱讀更多
2020年03月03日
洛桑加參醫師
研究全世界飲食習慣與疾病好發的關聯性,「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獲得相當高的評價。特別是在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幫助人體抗發炎和減少得到失智症的風險上,選擇地中海飲食的人,明顯獲得較多的生存紅利。
閱讀更多
2020年03月01日
朝田隆, 藝術造形研究所
過去醫界認為失智症無法改善,但隨著研究技術日新月異,可望改善失智症的方法愈來愈多。本書作者朝田隆醫師長年擔任臨床醫師,在第一線研究預防失智症的方法,並認為素描可紓解壓力、集中注意力、 改善健忘。
閱讀更多
2020年02月20日
華人健康網
從菜市場回來,才發現忘了買蘿蔔;打開家門,才想起沒有順路買鮮奶;昨天剛講過的事情,今天又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複述一遍……諸如此類的情節,在你身上常常上演嗎?這些是失智症症狀嗎?年紀大了,該怎麼減緩記憶力衰退?常常忘東忘西,到底是不是失智症症狀,以後會不會得老人失智症?
閱讀更多
2020年02月20日
盧郁安
臺北市107年的失智老人人口推估達3萬5425人,而失智症照護所帶來對家庭的影響不容小覷。有研究指出,失智症照顧者相較於其他慢性病照顧者,在身體健康、憂鬱程度、生活品質都比較不佳。
閱讀更多
2020年02月15日
林芷揚
阿茲海默症為世界上最常見的失智症種類。雖然以目前的醫療科技而言,尚無法有效治癒阿茲海默症,但值得慶幸的是,其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腦血管疾病,是可以治療和預防的。
閱讀更多
2020年02月12日
邱銘章, 湯麗玉
在預防失智症的研究中,多數以阿茲海默症為主,民眾應積極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甚至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閱讀更多
2020年02月10日
林芷揚
平均壽命延長,失智症罹患人數也跟著增加。國際失智症協會(ADI)的推估,2018年全球失智症人口約有5千萬人,平均3秒就有1人罹患。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則發現,2018年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發生率為7.86%,12人即有1人有失智症。該怎麼做,才能遠離失智症威脅?
閱讀更多
2020年01月16日
國健署
您知道喝酒除了容易胃潰瘍、肝硬化、引發心血管疾病及癌症之外,還會提高失智的風險嗎?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半國人有喝酒容易臉紅的酒精不耐症,得到癌症及失智症的風險更高,特別需要節制飲酒,最好別喝酒。
閱讀更多
2020年01月07日
艾琳.波爾福德–梅森
我解釋給她聽,說憂鬱症跟很多營養素的缺乏有關,我要她好好按照我安排的食物去吃。因為只是補充一種的缺乏,而沒有考慮其他種,是在浪費力氣,就像船底破了很多洞,只補一個洞,船還是會沉的。
閱讀更多
2020年01月07日
艾琳.波爾福德–梅森
漸進式的放鬆肌肉,是一種把肌肉重複緊縮然後放鬆的技術。它很容易學,你可以上網下載一些影片自己學。漸進式的肌肉放鬆,可以冷靜過度活化的大腦,減輕壓力和焦慮。它也可以幫助失眠。
閱讀更多
2020年01月07日
華人健康網
在維生素界有「陽光維他命」之稱的維生素D,不僅是維持人體正常及健康的重要營養素,也是具有多重生理作用的「健康荷爾蒙」。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除了許多長期不明原因的疼痛、大腸直腸癌、乳癌、食道癌、口腔癌、胰臟癌等,可能與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有關之外,維生素D缺乏,也會影響男女性生殖能力,以及與釀成肥胖、減肥不易息息相關。
閱讀更多
2020年01月07日
林芷揚
進入高齡社會後,失智症儼然成為民眾最關心與擔心的疾病之一。研究發現,若每周喝超過7罐500毫升的啤酒(或相同酒精量),就可能會提高失智風險。
閱讀更多
2020年01月03日
照護線上
當平均年齡不斷攀升的今日,大家不僅想要活的久,也想要活的品質好。什麼叫做活的品質好,就要手腳會動,頭腦也靈光。因此,失智變成個熱門話題!
閱讀更多
2019年12月23日
楊雅馨
國人10大癌症的大腸癌、肝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消化系統就占了大宗,就連10大死因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也與腸胃脫離不了關係。台語說,呷ㄟ落、睏ㄟ去,放ㄟ出就是健康。你健康了嗎?
閱讀更多
2019年12月17日
林芷揚
51歲藝人汪建民與妹妹合力照顧中風、失智的83歲高齡母親,日前他出席彰化縣戀戀半線失智協會舉辦的座談會,分享自身陪伴失智母親的心情及尋求協助資源的過程。
閱讀更多
2019年12月04日
照護線上
「每天早晨,不來杯咖啡真的是不行。」開會前,李經理拿著咖啡碎碎念著。 「這樣啊!你不是還有高血壓?喝咖啡不是會讓血壓飆更高嗎?」王經理接口:「像我,喝茶就好。」 一旁的陳董聽了,忍俊不住吐槽:「茶裡面還不是有咖啡因?哪有比較好?」 究竟茶和咖啡哪個好?咖啡因對身體是好還是壞?我們一起來看看!
閱讀更多
2019年12月03日
NOW健康
冬季一到,整個人都被凍得受不了,「一定要在浴室裡洗上好久,好久的熱水澡,才能洗去一身寒!」不過,急診醫師鄭重提醒,洗澡時一定要注意可能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當出現大腦缺氧,有暈眩、噁心、想吐等症狀時,應立即停止洗澡的動作,盡快往通風的地方移動,或者就醫檢查。如果一氧化碳中毒,不只可能有致命風險,更可能導致嚴重的大腦神經受損,民眾不可不慎。
閱讀更多
2019年12月03日
NOW健康
有1項新的研究認為,只要生活中遵循簡單的7個方式,不僅維持心臟的健康,同時也可能藉此預測失智症風險和預防神經系統疾病,研究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 研究的主要作者是由法國巴黎大學附屬公共研究機構的衰老和神經退化性疾病流行病學系的Séverine Sabia所帶領。他與團隊研究美國心臟協會(AHA)最佳心血管健康指南(Life's Simple 7)與日後罹患失智症風險的關聯性。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的說法,Life's Simple 7是依照7個改變生活方式,改善心血管健康,防止心臟病的發生。
閱讀更多
2019年12月01日
林芷揚
台北市萬華區有一名志工王小姐,本身是失智症家屬及照顧者,她接受生命關懷教育培訓後,在鄰里間擔任志工,曾幫助一位長輩及早發現失智症,不只助人,自己也擁有滿滿收穫!
閱讀更多
2019年11月26日
華人健康網
「健康不要OMG,而是要好的Omega!」吃對好油,尤其是Omega-3,有助擺脫身體發炎,不但能夠對抗腸道過敏,還能保護心血管、抗憂鬱、預防記憶衰退,甚至有減緩經痛,以及輔助減重的效果!營養師一次統整吃Omega-3對人體8大健康益處,教你補好油,為人生加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