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0日
郭美懿
隨著台灣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 「骨質疏鬆」和「關節退化」相關的健康問題越來越普遍,但一般人常搞混兩者差別,究竟「膝關節疼痛是不是骨質疏鬆引起?」、「補充鈣質是不是可以緩解疼痛?」、「是否需要補充葡萄糖胺呢?」就讓骨科醫師專業解析,教你分辨這兩種病症的差異以及治療方法。
閱讀更多
2023年10月17日
郭美懿
骨鬆除了常見於高齡長輩外,臨床上有許多50歲以上婦女,自覺身體勇健,因為跌倒或外力造成的突發性骨折,就醫才知道支撐自己多年的骨骼這麼脆弱……
閱讀更多
2023年10月12日
NOW健康
突發性耳聾與循序漸進發生的重聽不同,它可能在一瞬間改變1個人的生活品質,擁有多年臨床治療經驗的耳鼻喉科權威李宏信醫師表示,突發性耳聾雖然少見,但若發生也千萬不要抱持僥倖心態被動等待症狀消失,務必要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配合醫生積極治療。
閱讀更多
2023年10月06日
NOW健康
坊間流傳飯後由於口腔環境會呈酸性,30分鐘內刷牙會使牙齒的琺瑯質被破壞,但也有部分民眾認為飯後刷牙才能有效清潔牙齒,針對飯後究竟該不該立即刷牙的觀點眾說紛紜,碧礽牙醫診所院長吳碧礽認為,飯後應立即去漱口或刷牙,將殘留在口中的食物殘渣清除,避免食物殘留導致口腔環境變酸性而危害牙齒健康,飯後立即刷牙是不會破壞琺瑯質的,反而是飯後不漱口或刷牙,才容易導致蛀牙或演變成牙周病。
閱讀更多
2023年10月06日
NOW健康
想要有健康美的笑容,必須要擁有完整無缺的牙齒,然而缺牙是許多人會面臨的問題,植牙前,民眾心中可能有許多疑問,例如:該如何挑選植體的廠牌、醫師的技術、口腔狀況是否適合等等。牙醫師吳碧礽提醒,有牙周病要先治療;缺牙過久也要考慮先矯正後植牙;缺骨嚴重者,補骨時須留意細節,在植牙前必須先停、看、聽。
閱讀更多
2023年10月06日
NOW健康
男性攝護腺隨著年紀老化,脂肪堆積、組織增生,50歲以上過半數會出現攝護腺肥大的問題,隨著年紀增長罹患機率愈來愈高,又有男人長壽病之稱。如果排尿困擾已對影響生活,且藥物無法緩解,醫師建議可以考慮手術治療,隨著治療方式日新月異,目前鈥雷射療法已能安全有效解決排尿困難的問題,降低復發率。
閱讀更多
2023年10月06日
郭美懿
74歲知名作家劉墉昨(10/5)日驚傳在自家庭院摔倒,雖當下沒有摔傷頭部,但回房後卻突然昏厥、失去意識,醒來後發現滿身滿地都是嘔吐物,一路嘔吐到醫院急診室,所幸就醫檢查後沒有大礙。自稱「工作狂」的他,躺在病床上還把YT節目《劉墉講堂》做好,也不忘向粉絲報告:「老頑童一切OK,除了百病纏身,還是一尾活龍!」
閱讀更多
2023年10月05日
黃明惠整理
為什麼沒抽菸喝酒還會得肺腺癌?為什麼喝咖啡肝腎功能竟然一直衰退?為什麼一睡覺就鼻塞嚴重?你是不是也有這些疑問?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指出,病人跟醫師找不到病因的懸案,很可能都是和「慢性中毒」有關。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說,台灣人生活中常見5種毒,分別是吸入毒、黴菌毒、清潔化學毒、加熱與容器毒及經皮毒,急性中毒症狀凶猛診斷容易,但慢性中毒往往因為無自覺的習慣,導致不知不覺每天在中毒;就算年輕時肝腎功能較好,症狀不明顯,但長久下來,輕則傷肝、腎、心、大腦、骨髓和免疫系統,重則癌症。
閱讀更多
2023年10月05日
郭美懿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1年提出「8020」計劃,倡導80歲以上老人能擁有20顆自然牙。不過據衛福部調查顯示,台灣80歲以上老年人全口無牙率高達12.7%,僅不到2成人還有20顆以上的自然牙。 缺牙會導致吞嚥障礙,無牙也會增加失智、認知退化的風險,近年研究更進一步發現,每掉一顆牙,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缺血性中風等風險就會提升約1.5%!而造成國人缺牙的兩大主因,就是牙周病及蛀牙問題。過去衛福部推動6歲以下兒童定期塗氟,以減少蛀牙形成,今年(2023)起也針對65歲以上民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7大類族群提供每90天免費塗氟一次,降低齲齒風險。
閱讀更多
2023年10月03日
郭美懿
骨質疏鬆症被稱為「慢性的無聲殺手」,是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2大流行病。在台灣,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而隨著2025年超高齡社會到來,預估罹患骨質疏鬆的人口恐將增至總人口的42%,也就是每3人就有超過1人面臨骨鬆危機! 據國際骨鬆協會2012年世界排名調查顯示,台灣髖骨骨折機率為全亞洲第1、全世界排名第9,一旦罹患骨質疏鬆症,即使是低能量的撞擊或跌倒也可能出現骨折。尤其薦椎骨鬆性骨折的患者,有時甚至坐機車壓過窟窿、或家人協助從床上坐到椅子就發生骨折,不可不慎!
閱讀更多
2023年10月03日
郭美懿
購買玻璃瓶裝藥品時,打開瓶蓋往往會發現塞著一團塑膠紙或棉花,許多人誤以為這是用來防潮,每次拿出藥丸又把塑膠紙或棉花塞回去。但日本知名藥廠「表飛鳴製藥(ビオフェルミン製薬)」提醒,其實塑膠紙及棉花主要為了防止藥品因撞擊或震動而碎裂,並無防潮、避光等功能,反覆取出又塞進去反而有衛生疑慮,建議民眾打開藥瓶後最好趕快扔掉。
閱讀更多
2023年09月28日
NOW健康
現代人最在意的是氣色好不好,每個人都希望容光煥發,脣紅齒白、皮膚透亮就成為大家最羨慕的樣貌,門診中經常遇到患者希望透過調理改變「唇色」,到底不同唇色是不是跟健康有對應相關?
閱讀更多
2023年09月28日
NOW健康
只要輕輕在眼睛周圍嚕一嚕,就跟泡泡眼說掰掰。近年來,許多眼霜保養品被冠上「熨斗眼霜」、「擦的熨斗」,宣稱可以去除泡泡眼、黑眼圈,甚至還可縮小眼袋。但真有這麼神奇嗎?眼科醫師趙昭明提醒,這類產品大都含有矽酸鎂鋁等礦物質成分,不少人塗抹之後,引發過敏、色素沈積,反而更嚴重。
閱讀更多
2023年09月28日
郭美懿
中秋節對多數人來說是美好的團聚時光,但對罹患憂鬱症的人來說,面對眾多親友卻變成巨大的壓力,心情反而更加低落焦慮,覺得自己像處在黑洞裡…。精神科醫師提醒,節日假期會讓人思考更多人際關與家庭問題,也會面臨不同於日常的生活模式與互動,帶來更多壓力或負面情緒。建議可依照6種自助因應策略,減低壓力、孤獨感及避免憂鬱症狀惡化。
閱讀更多
2023年09月28日
NOW健康
用眼過度時,人們會感到眼睛疲勞、乾澀,這正是眼睛在發出無聲的抗議,透露需要休息的警訊!但如果眼睛乾澀的頻率高,甚至出現灼熱、異物感、紅腫、搔癢、或視力模糊等症狀,恐怕是乾眼症惹的禍。提到乾眼症,多數人會直覺認為是缺水引起的,然而根據研究顯示,乾眼症患者當中,約有86%屬於瞼板腺功能障礙(MGD),也就是缺油引起的乾眼症。
閱讀更多
2023年09月27日
照護線上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張聰麒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張聰麒醫師:哈囉,我是遠見眼科張聰麒醫師,大家好。
閱讀更多
2023年09月25日
NOW健康
當你感到心臟不規則跳動、而經常是快速的跳動,要注意可能是心房顫動引起的心律不整找上門!一旦心臟科醫師告訴你罹患心房顫動,請不要掉以輕心,因為心房顫動會增加血栓生成的風險而引起中風以及可能導致心臟衰竭和其他相關併發症,這是一個絕對需要醫療介入的疾病。
閱讀更多
2023年09月18日
郭美懿
許多人對嘴破、口腔小潰瘍不以為意,覺得過陣子就會自癒,但若出現發燒、胸悶症狀,要當心是口腔細菌侵入血液,造成心臟疾病!醫師也提醒民眾要重視口腔保健,如有潰瘍、發炎就須治療,有心臟疾患或手術前後若要執行口腔治療也要告知醫師,評估是否需服用預防性抗生素,以免病菌侵入血液造成感染。
閱讀更多
2023年09月13日
胡肇芳 整理
維生素C是大家都很熟知的營養素,但它可不只有增加免疫力的功效,還有降低壓力的效果。有醫師就曾遇過一位大集團高級主管患者,平時得處理許多緊急事務,這讓他身上出現偏頭痛、拉肚子失眠等文明病,在開立高劑量維生素調理後,患者在工作時變得不易怒,明顯改善症狀。
閱讀更多
2023年09月12日
NOW健康
多數人的耳鳴屬於自覺性耳鳴,主要是僅有患者自己能聽得到外界沒有的聲音,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耳鳴並非不治之症,根據醫學用解剖才能得知是內耳神經病變所引起,加上長期累積的臨床經驗,只要對症下藥,及早治療、耐心服藥,耳鳴便能獲得改善、甚至消失,還能預防聽力惡化。
閱讀更多
2023年09月11日
NOW健康
天氣逐漸轉熱,白天的溫度常超過30度以上,室內空調溫度較低,進出冷氣房冷熱溫差大,容易誘發鼻過敏症狀發作,又稱「冷氣病」,使得鼻癢狂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等,不僅影響上班族工作效率、學生念書無法專注,更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閱讀更多
2023年09月08日
林頌凱 醫師
在台灣,每5人中,就有3人有頸椎問題,頸椎病成了全民新疾病!奧運隊醫告訴你如何不開刀治頸椎。
閱讀更多
2023年09月08日
胡肇芳 整理
俗稱「液體OK繃」的液體絆創膏,由於能在傷口形成保護膜,許多民眾常拿來做為常備醫材。不過食藥署提出警告,這類商品通常含有樟腦的成分,蠶豆症患者應避免使用,以免引發急性溶血症,恐有生命危險。 而醫師也提醒,若傷口為「大、深、髒」3種狀況,都不適合使用液體OK繃。
閱讀更多
2023年09月07日
NOW健康
隨著科技的進步,連帶產生許多的文明病,像乾眼症就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上班族整天待在冷氣房、長時間盯著電腦工作,下班後又滑著手機不放,直到出現視力模糊不清、怕光、有異物、刺痛感等症狀,就醫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乾眼症在作怪。
閱讀更多
2023年09月04日
NOW健康
絕大多數藥品都需添加賦形劑,讓藥物穩定成形、不易變質、方便服用,且好吸收,不過,賦形劑也可能引發副作用,前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提醒,如服用某藥物後身體出現過敏、紅疹等症狀,因很難在短時間內得知是對主成分或是賦形劑過敏,因此務必及早告知醫師或藥師,調整藥物品項。
閱讀更多
2023年09月01日
郭美懿
農曆7月是國人俗稱的「鬼月」,民間習俗認為諸事不宜,不僅避諱買房、買車、結婚宴客,甚至有人會刻意將重大手術推遲到農曆7月之後。對此,心臟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的一項調查卻顛覆了固著觀念,他統計從2013年至2017年的5年間,於農曆7月接受心臟手術的死亡率低於整體,盼民眾別為了避諱而延誤病情、使憾事發生。
閱讀更多
2023年09月01日
NOW健康
正常人的心跳會呈現規律的跳動,只有在特定的狀況下,才會突然加快或變慢,如人體在激烈運動時心跳便會加快,而休息或睡覺時心跳則會變得較為緩慢,但有些人卻可能會因先天或後天身體出現問題,而導致心律不整。究竟什麼是心律不整?心跳1分鐘跳幾下才正常?常見的原因與症狀有哪些?若有心律不整該如何治療?平時應該如何預防心律不整?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醫師將帶大家一起了解。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30日
郭美懿
明明知道隔天早上7點要起床上班,但睡前躺在床上就是會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機繼續滑?甚至覺得自己已經累了一整天,即便是沒有事做,依舊捨不得睡覺。如果有這些現象的話,極有可能是產生「睡眠拖延症」的生理現象。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29日
NOW健康
乾眼症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是屬於眼科慢性疾病,若有一些遺傳性的免疫疾病,也會有機率罹患乾眼症,目前乾眼症雖然不能完全治癒,但仍可透過適當的治療和管理,來緩解不適症狀和提高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28日
郭美懿
許多國人把看牙醫視為畏途,特別是長輩遇到蛀牙、掉牙、牙齒痛都寧可尋求偏方或先忍一忍,更別提會每半年定期找牙醫師洗牙一次。而坊間更是充斥許多錯誤偏見,如:「洗牙會讓牙縫越洗越大?」、「罹患牙周病,細菌會跑到心臟?誘發心臟疾病?!」民眾害怕看,卻又恐懼不去會有後果,如此矛盾心情,常讓民眾耽誤了就診時機。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25日
NOW健康
青光眼和白內障都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眼科疾病,白內障是因水晶體混濁,阻礙光線進入眼睛聚焦在視網膜上,而產生視力模糊的眼疾;青光眼則是視神經遭受破壞,先產生局部視野缺損,缺損範圍逐漸擴大,最終影響到整體視力的疾病,兩者看似成因不同、毫無關聯,然而實際上白內障有可能引發急性青光眼,尤其是有遠視的人最為常見。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23日
NOW健康
台灣夏季高溫多次創下歷史紀錄,造成熱衰竭、中暑等熱傷害的人數增加,根據衛福部資料,光是今年7月1日至15日,熱傷害就診人數就已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而全球均溫更於今年7月的第1周內破3次紀錄,面對節節高升的氣溫,若未做好避暑的準備,很有可能就會引發中暑,使人出現低血壓或體溫升高,卻未出汗等中暑症狀。究竟什麼是中暑?待在室內也會中暑嗎?又該如何預防呢?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18日
NOW健康
專家預測今年聖嬰現象發威,全球高溫可能再創新高,加上台灣隸屬於海島型氣候,今年夏天濕熱特別有感,白天高溫炎熱、午後雷陣雨,雨停太陽又露臉,照射在雨後潮濕地面,導致水氣向上蒸發凝聚。這種濕熱現象不利於體質敏感、排解濕熱氣能力較弱的皮膚病患,使得濕疹、汗皰疹容易爆發。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17日
NOW健康
夏天除了氣溫特別炎熱外,還經常會出現「紫爆」的情形,在室外待久了,就很容易因照射到強烈的紫外線,而使皮膚曬黑,甚至曬傷,因此做好日常防曬就顯得特別重要。一般而言,防曬產品主要可分成物理性防曬與化學性防曬,但2者之間的特性大不相同,許多人在挑選防曬產品時,都不太清楚自己適合何種類型。究竟防曬產品怎麼挑?什麼樣的人適合塗抹物理性防曬的產品?化學性防曬是否含有化學物質,會對皮膚造成傷害呢?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15日
數位內容部
台灣已是高齡社會,隨著年紀增長,心臟瓣膜會增厚鈣化而失去正常開闔功能。但高齡長者常因為害怕手術而延誤就醫,其實現在可經由導管進行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提供高齡者及高風險手術者一個安心的治療選擇。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15日
NOW健康
當你眼睛發癢時,是不是會反射性地做出揉眼睛的動作,以緩解眼睛發癢的症狀呢?然而,這並不是正確應對的方式,新莊大學眼科診所麥珮怡醫師指出,造成眼睛發癢的原因很多,用手揉眼睛不僅無法解決眼睛發癢的問題,反而還有可能把外來的髒東西或眼睫毛揉進眼睛裡,嚴重甚至可能造成角膜破皮受損。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14日
胡肇芳、郭美懿整理
「歌神」張學友時隔4年再度開金嗓,吸引許多粉絲到場支持,不過就在周日(8/13)馬來西亞這場演唱會上,當張學友邊唱邊走到延伸舞台時,竟直接跌坐在地上,嚇壞不少觀眾。事後他解釋從小就患有內耳不平衡(梅尼爾氏症),幾乎每年都會發作1次,在演出前半小時,就突然開始頭暈。 其實不只歌神苦於「梅尼爾氏症」,退隱歌壇的台語天后江蕙據悉也患有同樣毛病,醫師指出,「梅尼爾氏症」至今在醫學上無確切成因,有一說是基因遺傳,但也有人說是與壓力過大有關,但通常不是單一原因造成,可能受生活作息不正常、熬夜、飲酒過多等誘發。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12日
翁申霖 整理
一名40多歲的中年男子,在大汗淋漓下想喝綠豆湯消消暑,未料卻在隔日出現口齒不清,走路歪斜的狀況,緊急就醫才發現是「腦梗塞」,也就是俗稱的中風,為什麼會這樣呢?綠豆湯不是消暑聖品嗎?對此,有醫師解答關鍵原因。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11日
郭美懿、趙閎毅
登革熱在南台灣持續發燒,僅8月第1週(2023年8月1日至8月7日)就新增 264 例登革熱本土病例,截至8月9日總體病例已達1260例,創近10年同期新高,疫情甚至燒進台北市,為10多歲少年前往台南活動後返北發病。目前全台千例患者中,又以60歲以上熟齡者占41%,疾管署呼籲,長者是登革熱重症危險族群,但症狀不典型,應注意嗜睡、噁心、胸口不適等徵兆。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10日
黃明惠 整理
疾病管制署(以下稱疾管署)公告,一名30多歲女性到新北某室內親水設施玩水後,感染俗稱「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出現感染症狀僅7天,最後仍宣告不治。 新北衛生局表示接獲疾管署通知後,立即會同中央前往該場所進行採檢環境檢體與水質檢體,後續由中央帶回檢驗,以釐清感染源;為保障民眾安全,也要求業者預防性停業,加強淨空消毒。 依據衛福部公告「營業衛生傳染病防治管理規則」,泳池池水餘氯濃度建議保持1-3mg/L,現場檢測水池餘氯含量皆未達標準(大池0.86 mg/L、小池0.06 mg/L),衛生局現場輔導業者改善並加強落實清消措施,後續待水質檢驗結果出爐,如確實檢出阿米巴原蟲,將依消保法開罰6萬-150萬。 另外,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規範,已要求業者提供7月21日至8月9日顧客及工作人員名單,初步調查工作人員共計12人、顧客人數約630人,衛生局將逐一通知確認健康狀態,並提醒進行自我健康監測2個星期,若有不適請儘速就醫。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09日
數位內容部
結合虛擬與現實世界,提供新視角與新體驗的元宇宙概念,現在也能應用在醫療,由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教授跨領域與臺灣大學電資學院洪一平教授合作所組成的「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研發團隊,榮獲國科會與廣達電腦補助,成功執行智慧醫療產學聯盟計畫。此計畫結合了臺大頂尖臨床團隊與3D影像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科技,致力於為跨科別、高難度手術,提供最高等級病情討論、術前模擬、醫病溝通、及教育訓練的元宇宙跨時空平台。臺大團隊同時分享兩病例,展示此創新平台的功能。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09日
郭美懿整理
桃園中壢市忠貞市場某知名越南法國麵包排隊名店,日前爆出食物中毒,民眾食用後出現腹瀉、嘔吐、發燒等不適症狀,截至8/6通報個案來到422人,其中有4人檢出沙門氏桿菌。衛生局3日查核時則發現,該店食材備製場所冰箱溫度不足,蛋黃醬也是在家製作完成後常溫送至攤位,疑似於製作蛋黃醬前,未落實雞蛋清潔。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08日
柳知沅
Orenstein 曾說過:「脫毛就是將私人空間變成公共空間。」當露腿的穿著風格開始盛行的時候,脫腿毛就隨之流行起來;在露出腋窩的穿無袖裝普及之後,除腋毛也變成了理所應當的事情。 似乎在人們的意識當中(尤其是亞洲人),身體上長出長長的體毛就過於凸顯,女性也不夠完美理想,沒有體毛的光滑皮膚才被認為是美的,才是時髦的。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07日
NOW健康
現代人受到社群媒體、明星藝人影響,愛美需求更甚,不僅注重自己的形象,對於美齒的要求不只是整齊,更加講究亮白度的提升,為能擁有完美的微笑曲線、增加自信心,不少愛美人士會選擇求助牙醫,諮詢瓷牙貼片或是全瓷冠項目。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04日
NOW健康
多數人認為乾眼症是老人疾病,近幾年許多年輕人因為眼睛不舒服,前往眼科診所就醫檢查,發現自己年紀輕輕就罹患乾眼症而感到相當吃驚,尤其上班族患有乾眼症比例呈現大幅增長的趨勢。若你也時常感覺眼睛乾澀、非常疲憊、看不久,睜開沒多久就要閉起來,整天眼睛刺痛、霧霧黏黏看不清楚,或眼睛充血看起來紅通通的,且分泌物很多、看到較強的光線會很不舒服等情形,建議盡快到眼科就醫檢查,是否乾眼症已悄悄上身。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02日
林暐鈞
2025年起,台灣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2050年65歲老年人口更將達到高峰,約攀升至超過700萬人,預估屆時老年人口醫療費用將超過6200億元!為此,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IRPMA)委託資誠普華國際財務顧問有限公司(PwC)進行「2023台灣健康投資報告」,結果顯示台灣現今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CHE,主要包含醫療服務、藥品消費支出等)的GDP遠低於其他比較國家,僅占6.1%,藥品支出更只占1.2%。對此,IRPMA於今(2日)舉辦「2023台灣健康投資報告記者會」號召各界共14個團體共同倡議,呼籲跨黨跨部會,醫療支出是投資,不是成本,投資全民大健康,才能建立堅韌、永續的醫療環境。
閱讀更多
2023年08月01日
NOW健康
近日高溫炎熱,進出冷氣房,高低溫常常相差10度以上,使得耳鳴、眩暈患者的症狀加劇,耳鼻喉科權威李宏信醫師提醒,當民眾身處在氣溫變化大的環境之下,若出現身體調節機制異常、自律神經失調時,不僅身體容易疲勞,更要留意血管收縮所造成的心血管及內耳疾病危機。
閱讀更多
2023年07月28日
聯合報/記者 沈能元
天氣炎熱,夜晚氣溫逼近30°C,民眾晚上吹冷氣睡覺已是常態,但有人抱怨,吹冷氣睡覺,一覺睡醒後,「感覺愈睡愈累,頭昏腦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