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2日
張曼娟
上次出門投票,父親是由阿妮(外籍看護)推著輪椅去的,母親則是由我牽著去的;這一回,他們倆都坐在輪椅上了。阿妮推著父親的輪椅比較高,我推著母親比較小巧輕盈的輪椅。在往投票所前進時,阿妮忍不住跟我說:「抬頭挺胸啊,妳為什麼彎腰駝背?這樣不好看啦。」
閱讀更多
2023年05月11日
郭美懿
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就有1人年逾65歲,加上少子化問題嚴重,使得「老老照顧」或「1人照護多人」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也形成為社會沉重負擔。不過傳統「無微不至」、「隨侍在側」的照顧,真的正確嗎?專業護理師提出呼籲,國人應導正凡事幫他做的「溺愛式照護」觀念,學著「放手」才能讓失能者或長輩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重拾自主性與尊嚴。
閱讀更多
2023年05月10日
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中心副所長
照顧父母的孩子最有福報?提到長輩老後的照護,多數人腦海會自動浮現這幾句話:「父母生養我們,照顧他們天經地義」、「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是我們優良的華人文化,也是對於生、育我們的父母所表達的敬意。 但換個情境來看,如果老父母已經處於失能狀態,需要人攙扶移動、需要人照顧起居,你這個句子會有變化嗎?再者,如果有失智的狀況,或者長期臥病在床,而且你是主要照顧者的話,心中的這句話,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閱讀更多
2023年05月09日
優照護
母親坐在窗邊,望著遠遠的青翠山峰,神情並沒有太多波動,但手裡的拐杖輕輕地敲著地板,好似拿的是以往她慣用的登山手杖,然後捏一捏腿,跟以前爬山走累了一樣,幫自己按摩按摩。屋子裡,沒有沁人的山嵐,大熱天只能吹著冷氣,她懷念可以在山澗小溪,清涼地泡腳的時光,哪怕只能再去一次也好。
閱讀更多
2023年05月05日
優照護
曉蘭的母親鍾媽媽二度中風,又倒下去了,全家憂心忡忡,好不容易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但接下來的難題,卻讓全家人更不知如何是好。因為,這次中風造成鍾媽媽半身癱瘓,完全復原的機會並不高,往後可能都需要臥床,飲食起居及醫療復健等,該怎麼照顧?誰來照顧?
閱讀更多
2023年05月03日
郭美懿
面對人口老化與少子化,誰來照顧長輩?照護的錢哪裡來?都是我們即將面對或正在苦惱的難題。據最新調查顯示,台灣原生家庭負擔長者照護的概念已改變,不再將照護責任交由長子或兒子們承擔,不但有高達44%的家庭改由所有子女一起分攤責任,更有12%的受訪者認為應該「自己養自己」。
閱讀更多
2023年04月21日
元氣網/編輯陳學梅整理
台灣在2025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這樣的現象導致有越來越多的年長者需要被照顧,「長照需求」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照顧者所承擔的照護壓力、醫療及生活花費,甚至壓垮不少家庭。 作家黃大米分享,一名80多歲老父親生病後,堅持不讓家人請看護,要兒子自己顧;導致兒子只好白天忙工作,晚上接著照顧爸爸;長期下來,兒子積勞成疾不堪負荷,在50多歲生日當天過勞死;這案例讓黃大米更加堅定要找看護的決心。
閱讀更多
2023年04月18日
郭美懿
作家瓊瑤與丈夫平鑫濤鶼鰈情深40年,但平鑫濤晚年罹患失智症臥病在床,瓊瑤更在他生前為了一根鼻胃管,與三名繼子女槓上。當時,瓊瑤認為放鼻胃管是對丈夫的折磨,但平家子女們則不忍父親單靠營養點滴續命「慢慢餓死」。其實除了鼻胃管之外,吞嚥困難的病人仍有「胃造口」手術可以選擇,不但不會影響外觀、也較舒適,能讓病人保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2023年04月12日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護理部3N加護病房 李美淑護理長
編按:「我的叔叔因為突然感染肺炎送急救,裝呼吸管送加護病房,第二天主治跟太太說,可能要氣切…家屬不能接受,其他親戚也說,千萬不要氣切,氣切就等於放棄,等同植物人臥床,真的完了。」 幾年前,網路論壇《mobile01》曾有網友以「氣切=無效治療、死路一條嗎?」為題發文,掀起熱烈討論。 在傳統觀念中,常有人認為「一旦做氣切,等於一輩子就要躺在病床…」,但其實,這是錯誤的迷思。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說,氣切只是多打開一個呼吸通道,並不影響患者本身病況;而醫生會建議氣切,通常是患者本身的疾病已需長期插管照護,而非氣切導致患者長期臥床或者昏迷不醒。 面對要不要幫親友做氣切的抉擇,到底該怎麼辦?氣切真的會把人帶向死亡嗎?還是說本來可以短痛,改氣切後反而是長痛?讓我們聽聽第一線的護理長怎麼說…
閱讀更多
2023年04月03日
優照護
每天陪伴4小時,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在何姐安排下,婆婆的心情似乎逐漸改變了,走出戶外、參與活動,都讓她深鎖的眉頭慢慢地鬆了開來。
閱讀更多
2023年04月02日
優照護
滿枝阿姨是我們的老鄰居,一向開朗又樂於助人,社區裡不論大人小孩都很喜歡她,尤其是年輕媽媽們最感激她了,誰家臨時有事要出門,都會請她幫忙看小孩。後來年紀大了,雖然沒像以前常常幫忙帶小孩,但這些孩子長大後,還是三不五時會找滿枝阿姨話家常。
閱讀更多
2023年03月16日
黃大米
「我自己有需要的時候也都是請看護啊。」我家的看護阿娟在多年前去照胃鏡,身體比較虛弱,她不想在這樣情況下還要張羅自己的三餐,就打給看護仲介公司的老闆,幫自己請了一個看護,「我老闆說幹嘛不找你老鄉看護們幫忙照顧妳一下就好了,大家都在醫院兜兜轉轉的,過去幫你買個飯就好了。我說我不要,這個萬一她的雇主臨時要她換尿布弄大便的,她還要找空檔慌慌張張去幫我買飯,這樣不好,而且,給錢簡單啊,人情債難還死了。」
閱讀更多
2023年03月15日
數位內容部
長照2.0施行已逾六年,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協同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台灣長照及高齡健康管理發展協會等組織,共同規劃「超2025向前行-長照2.0六年總體檢」,於3月15日舉辦第一場總體檢論壇,邀請學者專家與會共襄盛舉。
閱讀更多
2023年03月10日
郭美懿
行政院日前舉辦「高齡科技產業策略會議」,宣示將攜手產業在高齡照顧、健康福祉等產業,創造3000億元產值。今(3/10)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及新東向全球產學研協會執行長陳孝昌共同召開記者會,肯定政府宣示方向與願景,但若以「消極的銀髮思維」來推動相關政策與產業,恐錯置當前熟齡族的「人設」與身份認同,呼籲應撕下「銀髮族」標籤,重新定義為「壯高齡」世代。
閱讀更多
2023年03月09日
優照護
5年前菲妍來台灣旅行時,遇到了此生最讓她心動的男人。銘宇,也是個旅遊的愛好者,在台北街頭碰見問路的菲妍,很熱心地告訴她路線,更主動當她的臨時導遊。就這樣,菲妍在往後8天的台灣行程,身邊都有個幫她拿行李、陪她吃遍美食、走過大街小巷的男子。
閱讀更多
2023年03月07日
優照護
妹妹去年檢查出大腸癌後,我們姊妹倆就陷入巨大的恐慌與沮喪中。因為聽聞不少名人罹患大腸癌,除了失去寶貴性命,長期治療過程中所受的折磨,更是讓人難以承受,也使全家籠罩在愁雲慘霧中。妹妹難過地對我說:「我走了就走了,但要連累你,我如何捨得?」
閱讀更多
2023年03月05日
郭美懿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一旦家中長輩生病需要照料,許多孝順的晚輩都會考慮辭職回家照顧。但選擇離開職場,還回得去嗎?中間沒有工作與收入的狀態下,又能撐多久?如果兄弟姐妹願意在經濟上支援,他們的另一半又能否體諒呢? 近來網路論壇Dcard出現一篇的發文,引發兩方不同意見,起因正是原PO小姑為照顧行動不便的公公,多年沒有工作,但公公過世後,小姑仍未到外謀職,年近50歲仍由哥哥支付生活開銷,讓原PO怒喊:「老公要養他妹妹一輩子?」
閱讀更多
2023年03月05日
郭美懿整理
國寶歌仔戲大師、「陳美雲歌劇團」團長陳美雲昨驚傳離世,享壽72歲!劇團昨(3/4)深夜在臉書發佈這項噩耗,指出陳美雲當晚8點10分因步履失穩滑倒,就再沒醒過來,「她自仙遊去了!」
閱讀更多
2023年02月21日
優照護
爸爸多年前就有「退化性關節炎」的老毛病,雖然一直都有去看醫師,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疼痛發作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別說上下樓梯,有時候走路時間稍微長一點,就會痛得齜牙裂嘴。 我們姊妹回去探望倆老時,他卻逞強從來不跟我們說,但媽媽已經不止一次跟我們「告狀」,說爸爸都不愛去看醫師,連拿的藥也常常不按時吃,吩咐我們一定要多勸勸爸爸,早一點去大醫院檢查清楚。
閱讀更多
2023年02月12日
王雅倫
她的名字是Kristiani。她說因為大家不會唸,所以就叫她莉莉。
閱讀更多
2023年02月07日
優照護
第一次見到92歲的鄒爺爺,覺得他就像小孩一樣,非常怕生,不太願意跟我講話。他的家人跟我說,10多年前發現鄒爺爺失智時,還不是這麼明顯,但隨著記憶越來越差,忘掉的人越來越多,他就逐漸不想跟其他人說話,尤其是看到陌生人的時候,彷彿關上了大門,躲進自己的世界裡。
閱讀更多
2023年02月06日
每日新聞大阪社會部採訪組
二○一五年夏天,我們正在搜尋某男子的行蹤。該男子正是在大約十年前企圖與患有失智症的母親共同自殺,後因承諾殺人被判有罪的山岡龍一(時年54歲,化名)。 龍一於二○○六年二月一日,在京都市伏見區的河灘上將母親君枝(86歲,化名)殺害,隨後在同一地點自殺未遂。
閱讀更多
2023年02月06日
彭蕙珍
「疫情後,人類生活的樣貌改變了,儘管已經解封,生活看似回到正常,其實並沒有。所以,我們超前佈署5年後會發生的移動、居家照服、偏鄉等服務需求。」 在逢甲大學擔任特聘教授的侯勝宗被稱為「最懂計程車司機的教授」,在疫情時他做了一項創新,讓計程車司機升級,成為照服員。 這項計劃不只照顧偏鄉老人,2020年新冠疫情嚴峻,全台3級警戒時,這群熱血司機更投入確診者接送服務,同時和新北市政府合作,總計接送4300多位確診者,讓他們安心返家,針對這次活動取名「微光計畫」。 侯勝宗驕傲道:「在那一場戰役裡,我們沒有一位司機染疫。」他成立的臺灣計程車學院協會,獲選為第25屆傑出基金金鑽獎回饋社會公益活動的受贈單位之一。
閱讀更多
2023年02月04日
聯合報/記者 王長鼎
今周刊編按:新北市中和區周五(2/3)傳出一家4口3人成乾屍的人倫悲劇,僅存84歲的失智父親獨活!楊姓一家2個兒子因病無法自理生活,84歲父親則罹患失智症,平日起居全靠81歲的母親陳姓婦人打理。 悲劇疑似因陳婦猝死,致使2個兒子陸續死亡,警消破門時赫見老翁就在2兒子的遺體邊喝粥,詢問事發經過,僅淡淡地表示:「兒子們睡很久了!」 檢警週六(2/4)相驗後確認陳姓老婦人與2名兒子是病死與自然死亡,無受傷及自殺跡象,排除外力介入,目前遺體已發還楊家親友處理,社會局也介入協助後續處置。 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中和4口身心障礙家庭悲劇,2/2社會局和衛生局社工、公衛護士在聯絡時一直沒有聯絡上,所以通知里長到現場去看,才發現這樣一個悲劇,已安排老父親到照護機構安置,喪葬部分也會全力協助。 侯友宜說,新北市有高壓力喘息負荷專案,民眾有需要時由社工來幫忙,讓家屬能減輕負擔,以不斷地關心以及提供更多的方案,來照顧身心障礙者。
閱讀更多
2023年02月04日
每日新聞大阪社會部採訪組
由加害者的自述及案情分析可知,因照護疲勞引起的故意殺人及共同自殺案件絕非與己無關的特例。我們所結識的現在或曾經是照顧者的人們,無一不是帶著苦惱和矛盾,盡全力維持家人間的情感紐帶。
閱讀更多
2023年02月01日
郭美懿
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就有1位超過65歲,加上少子化影響,讓越來越多人提前關注老年的退休理財與長照規劃。日前一名女網友表示,家裡有個失能需要長照的老人,但發現一個月的長照費用要5~6萬元,因此上網求助:「萬一我老了怎麼辦?一般家庭或是獨生子女要怎麼負擔?」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17日
吳挺絹律師/理財規劃顧問(AFP)
我國於2025年,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人口占比大於20%),因此,金管會也推動信託 2.0「全方位信託」計畫,其中安養信託也是一個重點項目。到底信託可以如何協助到我們規劃退休人生呢? 以下是筆者協助處理過的一個案例,與您分享。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17日
譚偉晟
老人送餐,只有慈善團體能做嗎? 成立迄今3年的社會企業「銀色大門」,用它堪稱「老人版Uber Eat」的軟體,證明科技不僅能填補送餐的社會痛點,更能成為一門自給自足、不靠捐獻的生意。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03日
優照護
科技業的高薪,人人羨慕,但有多少人知道,那是拿健康換來的? 40出頭的我,在光電產業小有年資,年薪老早就破百萬,有房有車,同學會常有人開玩笑:「你都兩棟房子,我還在租屋,真慘!」我回他:「是喔?但你有漂亮老婆,小孩都念國中了,我還是王老五,不知道誰羨慕誰?」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03日
優照護
「友誌,阿嬤等等帶你去市場,你要不要吃粿?」友誌一聽,趕緊跑來找阿嬤,紅咚咚的小臉蛋好興奮:「我要,阿嬤帶我去!」
閱讀更多
2022年12月30日
數位內容部
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未來安養照護和身心樂活都將成為重要課題,新光健康管理公司與今周刊今(30)日再度攜手舉行《擁抱熟齡Ⅲ 長壽新人生》健康講座,而政府推出的長照2.0計劃,對於未來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將會打下基礎,提供所有國民更強健的老後生活支撐,且透過科技與醫療機構的協作,將打造更為高齡友善的環境。
閱讀更多
2022年12月30日
數位內容部
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未來安養照護和身心樂活都將成為重要課題,新光健康管理公司與今周刊今(30)日再度攜手舉行《擁抱熟齡Ⅲ 長壽新人生》健康講座,聚焦長照與居家醫療議題,更著重在不少人都有感的居家照護痛點「沐浴」議題,盼未來給予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者活得更好、更快樂的老後生活。
閱讀更多
2022年12月20日
優照護
「爸爸,我暑假要上游泳課,你能載我去嗎?」小睿昨天吃晚飯的時候這麼問我,但我卻沒辦法答應他。事實上這半年多,小睿幾乎所有的活動,我都沒能參與,因為80多歲的父親需要照顧,我所有能抽出來的時間,都留在家裡陪父親了。
閱讀更多
2022年12月17日
謝冠賢, 李淑芬
阿珍是我研究所同學,開朗熱情,是班上的開心果,工作受 COVID-19 疫情影響,無法帶團出國旅遊,兼因父親長期住在安養院,有龐大醫藥費需支付,經濟突受困頓。有一天同學聚餐時,有感而發,與我分享她的內心故事:
閱讀更多
2022年12月06日
優照護
父親這輩子的摯愛是小他近10歲的母親,即使頭髮已花白,那藏不住魚尾紋的笑靨,在父親眼中仍然美得不可方物。母親躺在病床上時,父親守在旁邊片刻不離,不時撫弄她輕柔髮絲,只因為母親害怕孤單。但那一天,父親自己也倒下了,身為兒子的我,卻無助地不知該如何是好?
閱讀更多
2022年11月25日
偉文隨筆
根據統計,假如不是特別罹患某種急性疾病或意外,許多高齡長輩的健康狀況也許原本好好的,但忽然就在幾個星期內就急轉直下,變得非常衰弱而失能,所以若不是與長輩住在一起,甚至住在不同城市,除了常常打電話問候外,還是要抽出時間至少每個月見父母一次面。
閱讀更多
2022年11月22日
優照護
「庭萱阿,自己一個人在國外工作要小心,累了隨時可以回來沒關係。」 「吼!沒事啦又不是第一次出國,過年我都會回來看你們的!」 身為獨生女的庭萱,從小就是父母親的掌上明珠,盡享所有寵愛,也由於父母皆是老師,所以對她的教育從不含糊,庭萱也很爭氣,從高中一路到研究所都是第一志願,領過不少獎學金,讓爸媽絲毫不用為她的未來擔憂,感到非常驕傲。
閱讀更多
2022年11月18日
林暐鈞
今周刊與新光醫院今(11/18)日攜手舉辦【擁抱熟齡Ⅱ長壽新人生】健康講座,分享快樂老後除了要提前準備財富,健康照護、生活環境的預想也非常重要。對此,合勤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柏憲,以滿足熟齡生活在地需求新挑戰為主題,以需求出發分享如何落實地方創生,思考居住空間的運用,是相當重要議題。
閱讀更多
2022年11月18日
郭美懿
今周刊與新光醫院今(11/18)日攜手舉辦【擁抱熟齡Ⅱ長壽新人生】健康講座,從日本廢校改建養老村的經驗,來看台灣正在進行式的老幼共融——國小轉型日照中心規劃,以及新光醫院如何打造「醫旅合一」的全齡健康園區,合勤科技如何滿足熟齡族在地養老需求等4大議題,進行講座分享與關鍵對談。
閱讀更多
2022年11月18日
郭美懿
今周刊與新光醫院今(11/18)日攜手舉辦【擁抱熟齡Ⅱ長壽新人生】健康講座,跨海邀請日本「木下川吾亦紅」施設長岩田尚明與建築師村田行庸,分享日本如何將廢棄學校改建為養老村的經驗,在私校紛喊退場的今天,提供台灣一些另類思考。
閱讀更多
2022年11月14日
唐貞綾
做過多次病情解釋的我,從未聽聞家屬拒絕器官捐贈的理由如此悲傷。
閱讀更多
2022年11月07日
呂秋遠
媽媽生病了,找不到任何原因。 跟所有的老人家一樣,一開始都先是跌倒,走路也有些不方便。經過醫院治療以後,看起來好轉,但不明疼痛不斷的襲擊她。接二連三的醫院複診、檢查,都找不到原因,她的心情越來越糟糕,經常哭泣。最後,甚至連下床都無法,或者說不願意嘗試,她就是疼痛。
閱讀更多
2022年11月06日
優照護
「阿蓮,家裡有外傭了,不用找別人來啦!」 「媽,你剛手術完,回到家之後很多事情都不方便,而且傷口也還沒好,外傭這些事情不懂也沒經驗,萬一她沒弄好,你復原可能就要更久了。」
閱讀更多
2022年10月31日
郭美懿
7年前,作家張曼娟88歲的父親被發現罹患思覺失調症,母親也在1年半後被診斷為失智症,從此成為一個獨力照顧者。7年來歷經慌亂、挫折等心情跌宕,至今仍常質疑自己這樣做「夠嗎?對嗎?」她說,對照顧者而言,永遠不知道明天、甚至今天會發生什麼,只能學會活在當下,並把握日常的每一刻美好,提醒自己:「這樣就很好了!」
閱讀更多
2022年10月25日
林暐鈞
《今周刊》今(10/25)日舉辦第六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接連出場的是第二大主軸「打造樂齡友善社會」,邀請國內專家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張慈映副所長,以「邁入50後,如何優雅老化,讓生活過得更好」為題,期盼與社會大眾共創幸福安養的熟齡社會。
閱讀更多
2022年10月25日
林暐鈞
《今周刊》今(10/25)日舉辦第六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也邀請國內專家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張慈映副所長,以及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李臨鳳副署長,以「優雅老化從延長健康壽命談起」為題,期盼與社會大眾共創幸福安養的熟齡社會。
閱讀更多
2022年10月25日
郭美懿
《今周刊》今(10/25)日舉辦第六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跨海邀請日本連鎖「夢之湖村」復健型日照中心社長藤原茂,分享如何透過「減法照顧」,讓長者擁有生活自理能力,達到健康自立的平衡生活。 藤原茂在演說中以夢之湖村照護模式為例,從環境、活動設計與照護本質精神等三大方面,在不過度保護的狀態下培養長者自立與自信,從而創造人生永不退休的「人生現役」功能。
閱讀更多
2022年10月17日
優照護
兩位老人家一直堅持住在老家,不肯搬到子女那讓人照顧,可是公公年紀大了,加上有心血管方面疾病,雖然我和老公常回去探望,但總放不下心。我問老公:「家族裡有沒有誰可以回去照顧兩位老人家?」老公有點為難地答:「你看平常除了我們,還有誰會常回去?」講得好聽是,大家各自有事業、家庭要顧,但更實在的理由是,因為「家產老早就分完了」。
閱讀更多
2022年10月07日
松浦晋也
編按: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預估2025年全台長照人口將突破100萬人,許多家屬不堪長期照護壓力而走上絕路,長照悲歌一再上演! 屏東一名55歲男子照顧病母長達33年,今年5月母子雙雙確診,男子竟將母親從2樓陽台推下,隨後自己也跟著墜樓。高雄則有66歲女兒與99歲父親同住,因為老父失智後行為脫序,女兒持刀刺死父親後,自己割腕自殺獲救。 對許多家屬來說,長期照護如同走在看不見邊際的黑暗中,再有孝心、耐性,也未必能支撐到最後。 日本作家松浦晋也是一位與母親同住,過得自由自在、50多歲的單身漢。 萬萬沒想到,年輕時精明俐落,盡情享受人生的母親,卻在晚年患上了失智症。 從事科學報導多年,凡事講求合理及邏輯,面對行為舉止無法用理性來分析的母親,他開始體會到一個單身男子照顧患病母親的難度有多高。 打開家門看見如戰場般的髒亂環境、打開存摺看見不斷減少的餘額…… 母親似乎變成和從前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人,像個失控的孩子,永遠在挑戰理智的極限……這讓他彷彿置身於壓力鍋中,擔心隨時都會爆炸。 他如實的寫下自己的經歷,讓更多人知道老年照護的現實與糾結,也讓身處相同境遇的讀者更從容的看待漫長的照護生涯,不再是只能對著被照顧的親人說聲:「對不起。」 (原文刊載於2019/10/03,更新時間為2022/10/7)
閱讀更多